第二章 地方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4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方戏曲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页码: 601-6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地方戏曲包括闽剧、词明戏、评话。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第一节闽剧民国13年(1924年),中楼乡中广自然村翁弟仔、大坪村林发弟与福清县杨阿辉合股创办“乐天仙”闽剧戏班,在平潭、福清、永泰等地演出。民国26年,中楼乡后旺久村翁乌妹聘请20多人成立“后旺久俱乐部”闽剧戏班,后因时局动荡,难以生存而解散。民国32年,流水乡群众组织闽剧“鼓板唱”演出队,演出《辨芦花》、《廖雪娇自叹)、《马介甫》等剧目,颇受欢迎。不久,由国民党平潭县党部书记王开诚出面,在“鼓板唱”基础上,组建“平潭县前哨剧团”,为配合抗日宣传,演出现代戏(上海之夜》等剧目。此后,前哨剧团赴福清等地演出(卧薪尝胆》、《豪杰传》、(进西施》、《平壤孤忠》等剧目,获得成功,各界人士赠送锦旗30面。民国35年,前哨剧团解散。
  1950年2月,流水村青年艺人与后旺久村艺人联合组织业余闽剧团,改编演出现代戏《三世仇》,以配合土改反霸,观众反响热烈,县人民政府赠送“人民喉舌”锦旗一面。不久,该团改名为“流水乡业余剧团”,改编(血泪仇》、《小二黑结婚》、《快活林》、《木兰从军》、《闯王进京)等20多本现代戏和传统戏,配合宣传(婚姻法》、土改反E-5和抗美援朝等运动,在全县巡回演出逾百场。
  1952年,以流水乡业余闽剧团为基础成立平潭解放闽剧团,演职员60多人。至1956年底,剧团在平潭、福清、闽侯、闽清、尤溪、长乐6县巡回演出百余场,观众达15万人次。
  1960年5月,县委、县政府创办平潭县艺术学校,招收学员43人,校址设在艺人之家。8月,平潭解放闽剧团更名为福建省地方国营平潭县解放闽剧团。1963年春,剧团、艺校合并,组成乌兰牧骑式的文艺队,到各小岛巡回演出。同时在流水公社上楼村开办农场,垦荒20余亩。1965年11月,闽剧团组织半农半艺文艺队,再次开垦耕地30余亩,农忙劳动,农闲演出,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停办。
  1970年2月,平潭县闽剧团解散,新组建文艺宣传队20人,其余演职员下放厂、场劳动,至1980年秋剧团恢复,才陆续归团。1981年4月,复办平潭县艺术学校,招收学员45人。1988年团校合并时,大部分学员补充人剧团。当年,剧团人员达113人,其中男演员62人、女演员34人、乐队17人。
  据统计,1952--1995年,平潭闽剧团演出现代戏74本、传统戏151本,参加省、市、专区会演剧目共19本,创作、改编剧目52本。
  第二节词明戏明末清初,浙江省余姚县词明戏艺人林氏兄弟流落平潭,在苍霞垄村(今属敖东乡)安家落户后,开始演出木偶词明戏以谋生,并衣钵相承,久演不辍。至清乾隆年间,平潭木偶词明戏十分盛行,艺人林阿六,演技高超,名噪福清、长乐一带。在闽剧尚未传人平潭时,词明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惟一剧种。县内除林家戏班外,还有敖东安海、苏澳山桥、潭东澳前3个提线木偶词明戏班。
  清道光年间,平潭的词明戏改为以人扮演角色,演出剧目有《薛仁贵征东》、(许仙借伞》、《金鸡岭》、(鲤鱼判》、《八卦图》等。不仅在县内演出,还到福安、宁德、罗源、连江、闽侯、长乐、福清等地演出。至光绪末年,艺人林日才、林日福,享有盛名,所组戏班,久演不衰。民国时期因社会动荡,战事频仍,多数戏班,停锣息鼓。林家班亦趋衰落,并改用线偶演出,以缩减开支。
  50年代中期,为发掘戏曲文化遗产,政府鼓励词明戏演出,但因老艺人相继去世,组班困难。1961年9月,县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调查,并征集到词明戏剧本46本,其中《目莲传》、(刘智远》、《临水斩白蛇》等,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手抄本;《刘孙礼》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手抄本;(六国封》是同治十年(1871年)的手抄本。此外,林家班第七代传人、老艺人林光铨回忆自录戏文10本,唱录曲牌82首、锣鼓经10题。随后,省文化厅戏曲研究所拨款资助兴办木偶剧团,以“木偶加闽腔”的演唱形式在全县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出受到冲击,服装、道具和木偶头像均遭焚毁,词明戏从此销声匿迹。
  第三节评话民国时,平潭评话艺人不多,进岛说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组织评话艺人,走乡串村,巡回说唱。1950年秋,县召开第一次业余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评话艺人被邀请参加。1953年9月,第一区评话艺人为配合土改反霸,将评话艺术溶进幻灯放映进行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评话艺术受到冷遇,因无书可说,多数评话员改从他业。1979年5月,县文化局召开评话、讲书、4R唱艺人座谈会,交流创作、演出经验。6月,成立平潭县评话1R唱协会,会员36人,其中评话艺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创作的历史题材评话本《血溅钟楼》,参加莆田地区举行的评话会演,获得剧本创作奖,王秀明获演出奖。1983年11月,县文化局邀请省著名评话艺术家吴乐天、林木林、叶神童等到平潭演出,县评话很唱协会组织评话员观摩学习。
  90年代,评话艺术难以在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经常从事说唱演出的评话员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场,听众不足千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