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2718 条 172 / 182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566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金”字科班成立于1914年(民国三年),班主是郯城城里大地主颜锡林,因此又叫“颜家班”。学员70多人,大多为十三、四岁的儿童。生、旦、净、末、丑都配有双角,规模较大,在郯城的影响也较大。
2567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兴”字科班成立于1916年(民国五年),班主是新村绅士禚方卓,所以又称“糕家班”。禚方卓是新村大户,有地百余亩,很热爱京剧艺术。在办“兴”字科班的后期,家道衰落,到举办第二期“贵”字科班时,已是资力殆尽,是由全村集资支持的。
2568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多”字科班约成立于1917年或1918年,源出于曹庄(1961年8月划归临沭县),该班规模较小,影响不大。
2569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贵”字科班,是禚方卓举办的第二期科班,成立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共收学员36名,学习58天即登台演出。学员3年出科。1931年“贵”字班出科,因禚家破产,不再领班,演员们即到各“共和班”去,继续他们的京剧舞台生涯。
2570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郯城京剧团的前身即是以孔贵元为领班的“共和班”。1948年8月,孔贵元为首将郯城和江苏邻县各科班出身的演员及京剧爱好者组成了一个“共和班”,在郯城,马头一带进行演出活动。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将孔贵元组织的“共和班”改编后命名为“大众剧...
2571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 类型: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郯城县柳琴剧团成立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它的前身是郯城县京剧团。当时京剧因受电影电视的冲击,演出市场越来越少,因此撤销京剧团,组建柳琴剧团。
2572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 类型: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五里堠子村“大刀会”的坛部设在村东大街北面的隋家祠堂,大门口两旁悬挂青、黄两杆大旗,还有横幅“大刀会”三个大字。大门外有会员日夜轮流站岗放哨。
2573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 类型: 农、林、牧、渔业
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总公司,简称辽渔集团,是分配人员较多的企业,共364人,成员来自胶县城关、建筑工会、机床厂、织布社、陶铝矿等单位,其他人员分配到机车、起重机厂、大钢、大化、海港等企业。女青年全部分配到旅大市交通部门,从而为旅大市的建设...
2574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 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德全堂药庄,系江西南昌人曾大阳于清道光九年(1829)在胶城城隍庙街开设。他雇佣当地人任经理、副经理打理具体业务,是当时胶州商界第一商号。该堂号对药材的储藏和加工有自家之特长。如人参用大缸储藏,缸底置烧酒,缸外涂血料(用猿血、石灰调成),每...
2575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 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浙江宁波岑姓药商,在胶城太平街创建大生堂宏记药店,后以2000两白银转给胶州人高义山经营,改名称为“大生堂德记药店”。大生堂曾与德全堂、鉴古堂联手承揽宁波药商由江南贩来的中药材,由各堂号各找销路,大生堂年经营额达5...
2576
知识出处: 胶州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 类型: 批发和零售业
1985年5月,胶县中医医院成立,设内、儿、妇、正骨、痔痿等临床科室及放射、检验、药剂等医技科室,有床位104张,成为全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心。1994年,被考核审定为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至2000年底,全市有在职中医人员77人,其中...
2577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教育
自隋唐朝至晚清时期(1905年以前),世代因袭,一直推行科举考试制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关叫“儒学署”,简称“学署”,设教谕、训导各1人,分别掌管文庙(即孔庙)祭祀、学务和训导生员的工作。
2578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教育
书院是郯城县官办的最高学府,原址在县城西北磨山脚下,相传曾子曾在此讲学,元朝建有“宗圣堂”,明朝成化年间移建于城里北门内(今实验二小中部),1576年(万历四年)重修,改名为“一贯书院”。康熙年间因地震而倾塌,乾隆十九年知县李湖拨款在文庙前...
2579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教育
1902年,一贯书院改为郯城县立高等小学堂,首批招生23人,课程以读经为主,兼有修身、史学、算学、理科、习字、舆地、图画、体操、读古文词共10门。这是山东省首批12处县办高等小学堂之一,监督(校长)由县知事(县长)何业健兼任。
2580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 类型: 教育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新型学校应运而生,儒学署改称劝学所,内设总董1人,管理全县学务兼视学。到1907年,全县共有初等小学堂10所,共10个班,学生141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