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唯一号: 150031020220002578
机构名称: 书院
文件路径: 1500/01/object/PDF/150010020220000413/001
起始页: 0013.pdf
地址: 郯城县城西北磨山脚下

机构描述

书院是郯城县官办的最高学府,原址在县城西北磨山脚下,相传曾子曾在此讲学,元朝建有“宗圣堂”,明朝成化年间移建于城里北门内(今实验二小中部),1576年(万历四年)重修,改名为“一贯书院”。康熙年间因地震而倾塌,乾隆十九年知县李湖拨款在文庙前街(今实验二小附近)重建。书院由县中有功名、有地位的硕儒组成院董会,书院的负责人称“山长”,管理教务和行政工作的分别称“前学”、“后学”,管理事务的称“司事”。书院的工作是组织童子试入选的童生进院学习,学习内容是四书五经、子集史册,每月作文一篇。城乡盛行私塾,私塾没有修业年限,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其传统教材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每天早晨,塾师把学生逐个叫到面前单独授课,主要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熟读成诵,直至倒背如流才“开讲”(逐句讲解)。作文教学多从“四书”、“五经”中摘句为题,要求学作“八股文”。这样的教材和教法,把学生完全禁锢在呆板的框框里。塾师还动辄体罚学生,学生终日仰脸念书,苦不堪言。

知识出处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郯城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辑详细记述山东省郯城县近现代各类教育(如学校教育、业余教育、特殊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共收录《郯城教育发展概述》、《略谈百年来教师的经济待遇》、《我县扫盲工作纪实》和《三起三落的郯城师范学校》等32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