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5473 条 222 / 365
3316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0至1955年,主要是通过冬学和夜校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幻灯放映等形式宣传科技知识,传授工农业生产技术。1950至1964年,赣县科普协会编印科普资料41期,4万余册。1951年冬,县建设科会同北京农业大学沈隽教授编印了《赣县农业...
3317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0至1955年,主要是通过冬学和夜校讲座、图片展览、黑板报、幻灯放映等形式宣传科技知识,传授工农业生产技术。
3318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6至1964年,县科普协会先后举办农民技术员、水利技术员、水文气象技术员、五一型弯把锯技术人员、水土保持人员、机电排灌机手、电动机手、汽油机手、柴油机手等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的751人次。
3319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始,引进“南特号”等水稻品种。1953年,推广水稻盐水选种、新式秧田和试用硫酸铵化肥。翌年,引种红花草和使用有机氯防治农作物虫害。1957年,引进甘蔗“331”等良种。1958年,推广果树嫁接技术。1970年,推广早稻薄膜育秧保温...
3320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1至1985年,全县技术革新成果252项,经地区以上科技部门和主管部门鉴定、评定、奖励的科研成果71项,其中工业30项、农业13项、林业3项、交通11项、文教9项、医药卫生5项。
3321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1951至1985年,全县技术革新成果252项,经地区以上科技部门和主管部门鉴定、评定、奖励的科研成果71项,其中工业30项、农业13项、林业3项、交通11项、文教9项、医药卫生5项。
3322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县民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奋发进取,在实践中撰写了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著,或在地、省,或在全国的刊物上发表。现收集建国后县人所发表的一部分科技著作。
3323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育厅等单位鉴定:该教具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是使学生理解脊髓反射和传导功能的优秀教具。获省教具评比一等奖。1985年元月,参加全国生物教学研究会,获国家优秀教具称号奖。
3324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7年(1938)3月,赣县测候所始对章、贡两江水位进行观测和记录。民国28年元月,江西省水利局在湖江乡夏府村设立“十八滩流量站”。民国33年元月,设立赣县流量站、赣县河道测量队。民国34年,成立赣县水文站。
3325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19年(1930年),为航空需要,在县城南外大校场飞机场设立气象站。民国27年,设立赣县测候所,隶属省水利局。
3326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十六篇文化艺术赣县素有“文乡诗园”之称,尤以江西诗派、南宋诗人曾几“学术文章擅大名”。民间歌谣,脍炙人口,历代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成为赣县的珍贵文化遗产。明代的民间曲艺“坐堂班”,宋代的茶农“灯彩”,演变至清初,成为赣县东河戏及采茶戏两大...
3327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赣县素有“文乡诗园”之称,尤以江西诗派、南宋诗人曾几“学术文章擅大名”。民间歌谣,脍炙人口,历代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成为赣县的珍贵文化遗产。明代的民间曲艺“坐堂班”,宋代的茶农“灯彩”,演变至清初,成为赣县东河戏及采茶戏两大剧种。“玉合班”、...
3328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机构《赣县新志稿》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商合办日新公司,翻印新书,开通风气”。清末民初,官办和私营的书局有普育、升记等八家。抗日战争时期,从南昌等外地迁来的有商务、广益等五家。建国后,旧书局关闭,成立新华书店赣州中心支店,设有农村...
3329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讲学与藏书相结合的书院,著名的有:宋代濂溪书院、明代阳明书院、清代爱莲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立“三书院”藏书处。民国3年(1914)由孔教会接管。民国15年,县政府接受甲种农业学校财产(濂溪等三书院旧款)和孔教会赣县分会线装图书数...
3330
知识出处: 赣縣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县政府秘书室设文卷存放库,由一名科员专管县政府文卷。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民国政权档案,其中大部分交县公安局保管使用,至1984年12月,全部移交县档案馆管理。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