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37条
析出资源
199条
图表
138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337 条 7 / 23
91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54年2月6日,文登专署派山东省电影队555分队来海阳开创电影事业。从此,海阳始建自己的电影放映队伍,队长曲元聚及队员4人。2月6日晚在东村镇海阳中学大院首次放映《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之后,组成12个队,徒步跋涉,演遏全县。  1957...
92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描述包括电影院、电影队。
93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80年4月,行付公社投资50000元,将原来的礼堂改建成电影院。座席1200个,用两台感光FL--35Ⅰ型放映机放映,工作人员4名。1981年2月8日正式开业,当晚放映彩色故事片《生活的颤音》。同年,小纪、发城、郭城、风城、取水、盘石、...
94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72年初,高家公社筹建本县第1个社办电影队,于1972年8月1日开业。用1台青岛产8.75毫米放映机放映,1台LD——300型脚踏发电机发电,共有人员两名。第1场放映样板戏《红灯记》。同年,各公社先后成立了8.75毫米放映队巡回下乡放映...
95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75年7月,凉山后大队首建队办电影队,配有青岛产FL——8.75毫米放映机和一台LD——75发电机,两名放映员,首次放映彩色故事片《艳阳天》。之后,行村公社赵疃大队也建起放映队,至1985年队办电影队发展到294个。历年发展情况如下:。...
96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974年7月25日,省卫生局拨给烟台地区中心皮肤病防治所1台F16——4.型电影放映机,但未放映。翌年,5月8日,皮肤病防治所电影队开始工作,当晚在驻地放映故事片《英雄儿女》,  随后,滑石矿、化肥厂、科委、电业局、大埠圈水产站,丛麻院蚕...
97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幻灯放映自文化馆51年建馆后,省卽发来幻灯机1架,座武汽灯1盏,开始自制幻灯片,用玻璃铺在画册上根据宣传内容、人物的需要照画单线勾图,制成黑白片,再根据内容编成唱词,用快板、大鼓等形式,既演唱又表演,宣传眞人眞事,很受羣众欢迎。文化馆宣...
98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包括第一节源渊、第二节内容、含意及活动情况、第三节人物、服饰及道具、第四节音乐等。
99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古时称为俗乐。宅起源于劳动,因常用领唱的形式,具有号子的特点,亦称“秧号子”。远在汉代卽流行龙舞、狮舞、傀儡等俗舞。更吸取雅乐中〓发、羽、人、皇、干、旄六小舞的舞姿,逐渐演变为秧歌舞蹈。据上所述,海阳秧歌...
100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秧歌是包括诸多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多位一体的羣体舞蹈。除乐队、执事者外,角色有乐大夫、渔夫、樵夫、花鼓舞、霸王鞭,彩扇舞、钢炉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杂耍、折子戏等。内容是以反映民间生活、美丽愿整为主。海阳秧歌在县地广泛流行...
101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秧歌内容丰富,角色复杂,自前排起分为执事,乐队、舞队三大部分。一般排列顺序如下:
102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秧歌角色的服饰、化妆没有严格规定,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及其身份;老少分明,丑俊显然。舞队总体结构求其新颖、华彩、美观。故有“唱戏听板眼,秧歌看花色”之说。  1、角色的穿戴、扮相迎时随俗,随之更新。  2、扮秧歌是乡民自娱,筹资有限,服饰以...
103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秧歌音乐包括唱胜、伴奏两大类。其中唱腔有秧歌剧《跑四川》调、民歌花调,齐唱、对唱、领唱合胜等;伴奏音乐有打击乐、器乐曲牌等。其特点是叙事抒情,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富有动感;歌与舞,乐与动协调统一。乐队气魄很大,不仅锣鼓交响,并有管、弦、...
104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唱腔曲调多以秧歌剧名或角色而命名,如“跑四川”、“大夫调”、“花鼓调”等;也有以唱词内容命题定名的,如“茉莉花”“绣花灯”等。据残存资料记载,清乾隆35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
105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打击乐谱由鼓、锣、钹、小镲、堂锣敲击演奏。慢点气势磅礴;快点热烈欢腾;起点、插花点、煞板等变化多端,节奏明朗。  “慢走阵”有4/4拍和9/4拍,反复延伸,其特点是重捶击鼓;强锣押尾,强拍落在第4、9拍。浑厚深沉,适于慢舞造型。特点是跳跃欢...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