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源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68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源渊
分类号: J722.211
页数: 3
页码: 69-71
摘要: 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古时称为俗乐。宅起源于劳动,因常用领唱的形式,具有号子的特点,亦称“秧号子”。远在汉代卽流行龙舞、狮舞、傀儡等俗舞。更吸取雅乐中〓发、羽、人、皇、干、旄六小舞的舞姿,逐渐演变为秧歌舞蹈。据上所述,海阳秧歌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小架秧歌仍处于较低级阶段的自如表演状态。海阳秧歌是以流传在凤城、东村、盘石一带的大架秧歌而著称。因此,武术表演遂融于秧歌舞队。高家乡虎龙庄秧歌世家老艺人王绍忠,5岁卽习学拳术,10岁便随秧歌队表演“踢脚拜柳”。在风城、东村、盘石一带民间武术盛行地域的,大架秧歌,卽是吸收拳谱的技艺精华而形成的特殊风格。
关键词: 民间舞蹈 秧歌舞 海阳县

内容

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古时称为俗乐。宅起源于劳动,因常用领唱的形式,具有号子的特点,亦称“秧号子”。
  远在汉代卽流行龙舞、狮舞、傀儡等俗舞。及,至宋朝,每逢佳节,舞队沿街串肆演出傀儡、杵歌、竹马、村田乐,划早船、舞鲍老、扑蝴蝶、十斋郎、耍和尙等节目。再者立春前一日,扮演“社火”欢迎新春,角色有:“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鼓乐交响,扭歌自如。龙舞、狮舞、舞队、社火融为一体。更吸取雅乐中〓发、羽、人、皇、干、旄六小舞的舞姿,逐渐演变为秧歌舞蹈。
  赵家庄《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通,世袭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
  据上所述,海阳秧歌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创练秧歌并非偶然。海阳县忘载:“明永乐初年在大嵩卫城始建学官。每年仲春、中秋上句丁日,知县率属员,缙绅隆重致祭。祭祀中之乐舞仪式是由乐舞生指挥琴歌工、舞工演奏文舞、武舞。” 但是,海阳秧歌决不是由雅乐演变而来的。它与雅乐有着本质的区别。秧歌多扮作渔、樵,.商、匠、村姑、农妇等角色,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演唱又多是俚歌、民舞,舞姿多为卽兴起舞,却不似雅乐那样“中正和平”、“雅典纯正”,歌必富、商;舞必文、武。两者都是起源于劳动,而分流发展,属同源异流。
  民间流传有“唐朝秧歌,汉朝戏”之说,宋朝有“梁山好汉扮耍儿劫法场”、元代人民以男扮女装的杂耍戏弄元朝统治者,俗称臊鞑子。这说明在创练秧歌之前,县境内就已有类似秧歌的民间歌舞形式。民间艺人取其精华,借鉴发挥,加以演练,创造一枝艺术新花——秧歌。
  海阳秧歌在广泛流传和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清朝中期大为盛行,请师学艺之风也蔚然兴起。如京村镇东石兰沟的秧歌就是由寨前村荣氏兄弟所传,后经盘石又传入高家,朱吳,产生极大影响。
  海阳秧歌在流传发展中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其一,民间秧歌艺人的不断创造。海阳秧歌没有演唱脚本,更无学术专著和文史记载,大都依仗老艺人言传身教。1984年统计全县健在60岁以上有造诣的民间秧歌艺人达148名。他们虽不是专业艺人,但都是自幼爱好秧歌艺术,甚至是秧歌世家。他们在表演实践中,经验丰富,技艺全面,加之卽兴发挥,使其艺术日趋完美。
  其二,民间武术艺术对秧歌的影响。海阳秧歌素有“逗秧歌”和“大架秧歌”、“小架秧歌”之分。大架秧歌是在逗秧歌基础上吸收了民间武术的英武、优美功架发展而成的。小架秧歌仍处于较低级阶段的自如表演状态。海阳秧歌是以流传在凤城、东村、盘石一带的大架秧歌而著称。据大辛家辛悦生老人讲,清朝顺治年间,读村少林子弟辛璋光将少林功架教给后生用于花鼓舞姿。清朝嘉庚车间,海阳第一代螳螂拳师李秉霄收徒传艺于发城、盘石、东村等地。之,后,又有著名入卦拳师刘庆福、李少庵等人传艺于凤城、东村、阎家、行村一带,习武之风遏及全县。因此,武术表演遂融于秧歌舞队。高家乡虎龙庄秧歌世家老艺人王绍忠,5岁卽习学拳术,10岁便随秧歌队表演“踢脚拜柳”。王与同辈艺人吸收武术新步法,反复演练,“悟”出打花鼓的新套路,传到现在仍有独到之处,很受羣众欢迎。在风城、东村、盘石一带民间武术盛行地域的,大架秧歌,卽是吸收拳谱的技艺精华而形成的特殊风格。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海阳县文化志》

本书记述的是1735年到1985年海阳县文化发展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