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海阳县” 相关
共 570 条 6 / 38
76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秧歌是包括诸多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多位一体的羣体舞蹈。除乐队、执事者外,角色有乐大夫、渔夫、樵夫、花鼓舞、霸王鞭,彩扇舞、钢炉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丑婆与傻小、杂耍、折子戏等。内容是以反映民间生活、美丽愿整为主。海阳秧歌在县地广泛流行...
77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秧歌内容丰富,角色复杂,自前排起分为执事,乐队、舞队三大部分。一般排列顺序如下:
78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秧歌角色的服饰、化妆没有严格规定,着重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及其身份;老少分明,丑俊显然。舞队总体结构求其新颖、华彩、美观。故有“唱戏听板眼,秧歌看花色”之说。  1、角色的穿戴、扮相迎时随俗,随之更新。  2、扮秧歌是乡民自娱,筹资有限,服饰以...
79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秧歌音乐包括唱胜、伴奏两大类。其中唱腔有秧歌剧《跑四川》调、民歌花调,齐唱、对唱、领唱合胜等;伴奏音乐有打击乐、器乐曲牌等。其特点是叙事抒情,节奏鲜明,气氛热烈,富有动感;歌与舞,乐与动协调统一。乐队气魄很大,不仅锣鼓交响,并有管、弦、...
80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唱腔曲调多以秧歌剧名或角色而命名,如“跑四川”、“大夫调”、“花鼓调”等;也有以唱词内容命题定名的,如“茉莉花”“绣花灯”等。据残存资料记载,清乾隆35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
81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打击乐谱由鼓、锣、钹、小镲、堂锣敲击演奏。慢点气势磅礴;快点热烈欢腾;起点、插花点、煞板等变化多端,节奏明朗。  “慢走阵”有4/4拍和9/4拍,反复延伸,其特点是重捶击鼓;强锣押尾,强拍落在第4、9拍。浑厚深沉,适于慢舞造型。特点是跳跃欢...
82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伴奏乐器,分为丝竹包胜伴唱和管弦伴舞。伴舞时加以锣鼓渲染,曲牌多为移植使用。但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处理,突出了舞蹈旋律特点。常用曲牌有“工尺上”、“老十番’’、“句句双”等。
83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描述的是海阳大秧歌表演程序、大架秧歌的风格特点、动作介绍。
84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进村:舞队行至对方村头,鸣三眼枪三响,以示礼炮报信。该村会首率秧歌队或村民击乐相迎;乐大夫率舞队由慢到快热烈欢舞,三进三出,最后上前双手托伞躬身行礼,然后率舞进村。 2、串街:仪仗执事前导,舞队边舞边行,节奏时慢时快;队形时有变化,多采...
85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全县秧歌大致可分为大架、小架两派,大架泛指凤城、东村、盘石、大辛家、阎家、辛安、行村一带,朱吴、高家南临东村、盘石,受其影响和传艺,故亦属达一派。大架秧歌,舞队文雅富丽,豪放优美,以锣鼓管弦伴之。小架秧歌泛指郭城、发城、徐家店、战场泊、泉水...
86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1、大夫动作介绍: 动作一: 准备姿态:左手托伞,右手拿拂子,左脚为重心,右脚小踮步,脚尖点地。
87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第1—4拍:踢右脚,右转身跳出,面向第3方向作大扑腿蹲下,右手拂子在头上方走∽形甩出。  5—8拍:收左腿,左转身跳出,面向第7方向作骑马式。左、右屑轮着上下颤抖。  第1—8拍:双腿极力往下蹲,走矮子步,往前进。  <此动作搜集于盘石嘴子...
88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第1—拍:右手击鼓后,直线往上至头正前方,眼看右手,左手开至左侧略低于山膀位。左脚为中心,右脚做吸腿动作,身子略往左仰。 5—拍:右手击鼓一下后,做“左顺风旗”,右脚往右侧迈一大步,成弓字步。 6—拍:同第4拍动作,双腿交叉。 7—拍:右手...
89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第1—4拍:左手姿态不变,但需随右手动作而动。 7—8拍:右手扇在头的右侧作扇换扇一次。 7—8拍:右手扇从左后方甩回右前方至头右上方,手心朝外抖扇,眼看左手货架。 第1—16拍:左手咨态不变,身子往右侧手抖扇,先迈左脚,走小碎步,往左前弯...
90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5—6拍:同1—2拍动作。 7—8拍:右手扇子在右后方招扇,左手在右侧,右脚往左后方退一步,左脚跟上,头向4方向。 第1—2拍:双手在左胯位置,扣挽花,头向8方向,上左脚,右踏步。 9—10拍:双手抱屑回至胸前。 <以上动作搜集于凤城鞠家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