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梁济运河” 相关
共 12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系黄河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北断块坳陷地带,属菏泽一一成武坳陷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处于一面下陷,一面为黄河积物冲填的状况,冲积作用战胜了地壳的下陷趋势,形成了现在的平原。黄河从临近我区的兰考县开始,由东西流向折向东...
2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大气降水是我区水资源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我区各类水资原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大气降水、黄河及黄河故道侧渗、淤改灌溉回归。客水:我区的客水资源有黄河水及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的长江水。二者总量为18亿立方...
3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产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水域广阔,古时主要湖泊有巨野泽、雷夏泽、菏泽等,主要河流有黄河、济水、菏水、濮水、丹水、汶水等,后由于黄河大徙决口,它们或湮没或演变。现有水域主要是演变来的东平湖,黄河、黄河故道及建国后疏浚开挖的内河,还有太行堤水库以及星罗棋布的坑...
4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 类型: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菏泽境内,由于受历史黄河泛滥影响,仅有少数自然坡河,较大的有万福河,洙水河和赵王河等河道。但由于长期未经治理,河槽窄浅而弯曲,苇草丛生,每届汛期,排水不畅,内涝灾害严重。建国后,除对原有河道进行调整治理外,并开挖了许多...
5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后,1950年至1955年为减轻水灾,本着从排入手的原则,进行低标准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改善排水条件,防止决口漫溢,重点治理了赵王河、大沙河、南运河等多灾河道。1956年1月至1957年3月,淮委先后编制“复新河(单县太行堤河)流域规划...
6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 类型: 正文
梁济运河历史上是勾通南北水路交通的大运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改道夺清后,被黄河所截,黄河以南到南四湖一段,河道弯曲,水源不足,又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淀,已不能满足航运要求,故于1958年开始,在黄河以南,入南四湖,另...
7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菏泽地区地质构造略图燕山运动形成各构造格局的雏形,喜马拉雅山运动控制了境内各构造机体。全区各构造单元,尤其是二、三级构造的展布,具有以下特点:西侧的华北断拗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东侧的鲁西中台隆以弧形的北东一东西向为主,后者生成较早。
8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有残丘44座,大小山头108个,属泰沂山切断余脉,多为第四纪黄河冲积物掩埋后残留的孤山,由平缓的单斜岩层构成,基岩多裸露地表。由于长期遭受剥蚀,丘顶浑圆。这些残丘,除巨野县金、独二山外,皆在梁山县境内。
9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 类型: 正文
古代河流济水:济水古代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在荥阳与黄河分流,自蒗荡渠(亦名鸿沟)东流,至今兰考县北折向东北,进入境内。在定陶东北注入菏泽湖,然后分为两支。一支名菏水,东流至今鱼台注入泗水,沟通济、泗两流域;另一支称济水,出菏泽湖,流...
10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 类型: 地理事件
1963年春、冬分两期疏浚梁济运河,共完成土方139.5万立方米,工日349.4万个,国家投资712.8万元,上段疏浚完成土方49.3万立方米,工日39.6万个,国家投资323万元。
11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 类型: 地理事件
1967年春梁济运河治理工程全面完成,该河自1959年至1960年春季开挖,1963年春为排泄东平湖低水,自流畅河口以下22公里,按泄低水50秒立方米,平地排涝流量40.4秒立方米进行疏浚,同年冬季对流畅河口至路那里一段,按老三年一遇洽涝标...
12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 类型: 其他
湖东排渗河:修建东平湖水库时,于1958年至1960年开挖了湖东排渗河,该河上自大清河南岸武家漫,向西沿大清河堤,绕旧东平县城西,经水库围堤东侧,向南至张坝口,即沿老运河,下至开河村东北,向西南入梁济运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