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菏泽地区农业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0722
颗粒名称: 第一篇 菏泽地区农业资源
分类号: F303.4
页数: 36
页码: 17-52
摘要: 菏泽地区系黄河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北断块坳陷地带,属菏泽一一成武坳陷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处于一面下陷,一面为黄河积物冲填的状况,冲积作用战胜了地壳的下陷趋势,形成了现在的平原。黄河从临近我区的兰考县开始,由东西流向折向东北;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夺淮而遗存之黄河故道,也由此分叉,斜向东南。我区就处在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农业资源

内容

第一章土地资源
  第一节地形地貌的分类
  菏泽地区系黄河冲积平原。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北断块坳陷地带,属菏泽一一成武坳陷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处于一面下陷,一面为黄河积物冲填的状况,冲积作用战胜了地壳的下陷趋势,形成了现在的平原。黄河从临近我区的兰考县开始,由东西流向折向东北;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夺淮而遗存之黄河故道,也由此分叉,斜向东南。我区就处在古、今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
  我区地势平坦,只有东北部梁山县境内和东部巨野县独山乡有少量的低山残丘,其余均为平原。总的地貌形态有四个特点:
  第一,从西南部的东明县和曹县西北部地形起伏处起,呈翻簸箕状、簸箕口向南四湖。
  第二,南、西、北三面环高地,海拔高度50-65米。
  第三,中部缓平,有两条高岭,夹有大洼分布,海拔高度45米左右。
  第四、东北部和东部地势低洼,海拔高度37-40米。
  黄河的泛滥改道,对我区地形地貌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000多年中,黄河决口就达1543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26次较大的决口中,有7次对我区微地貌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天体可分为三次泛道路线,即清济泛道、泗水泛道、汴水泛道。在多次的黄河泛道中,沉积物质交错分布,加上风力、人类活动等影响,形成了整个地区大平小不平,地表波状起伏,岗洼相间。其微地貌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缓平坡地
  我区的缓平坡地分布较广,南起单县,北到梁山县均有分布,全区总面积达1067.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4.41%。按其地表坡降又分为高坡地、平坡地和洼坡地三类。
  (1)高坡地:高坡地处于流域上游,地表坡降一般为四千分之一到头千分之一。主要分布住菏泽市、东明县、曹县和单县境内.大体上沿着糠拔50米段等高线分布,土壤类型以沙壤质土为主,全区面积约为112.51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4%。
  (2)平坡地:平坡地的坡降一般为六千分之一到八千分之一,沿着海拔40-50米的等高线分布。地势缓平,地下水位2—3米,土质较好,有沙有壤。全区面积约为732.9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82%,是我区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3)洼坡地:洼坡地位于坡地下端,常有零星的小洼地分布,坡降一般为八千分之一以上,沿着海拔40米的等高线分布,地下水位一般在2米左右,局部小于1米,潜水矿化度一般为每升0・5—3克,个别达每升3克以上,土壤呈盐渍化。由于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涝灾时常发生。
  2、決口扇形地
  由黄河决口沉积大量沙粒而成,地势较高,地表起伏不平,土质为沙质土,局部有沙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差,风沙危害较大,适宜发展林果、畜牧。主要分布在鄄城县临卜到巨野县太平集;东明县沙沃到菏泽市王浩屯;单县张集到黄岗一带。全区面积约为311.1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5・87%,地下水位一般为3—5米。
  3、碟形洼地
  为静水沉积洼地,有明显的封闭曲线,俗称漫洼”。低于平地0.5-1.5米,坡降一般小于万分之一。土质粘重,耕性差,适耕期短,易旱又易涝,保肥能力强,适于粮食作物生长。主要分布在黄河泛道交叉处和两河道中间或几次泛道的交接处。我区万亩以上的大洼有24处,小洼呈点片分布。以菏泽市、巨野县、郓城县、成武县、梁山县、单县分布较多。如菏泽市的辛集洼、巨野县的龙固洼、郓城县的侯集洼等畜积较大。全区面积约有251.4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82%。
  4、河滩高地
  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大,年平均径流量468亿立方,输沙率最小时为每立方水含沙24.5公斤,最大时可达每立方水含沙221.5公斤,平均亿方水中於泥沙800万立方米,形成故河床堆积并逐年加高,两侧大堤高出平地6—8米。这些特点在我区微地貌中,表现出明显的河滩高地,全区面积约为234.56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96%。按其成因又可分为河滩高地、垄岗河滩高地主要分布在黄河滩和黄河故道河床,呈带状分布,全区面积约为141.5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22%;垄岗高地主要分布左菏泽市、定陶县、梁山县境内。这一带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大。全区面积约为99.0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4%。
  5、沙质河槽地
  主要由黄河的古河道和决口泛滥形成,地势比周围低1.5—2米,地下水位1-2米,土壤以较大的沙质颗粒为主,干旱季节常常出现“风吹沙扬”的现象。主要分布在黄河古河床和鄄城县临卜大沙河一带。全区面积为50.61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8%。
  6、背河槽状洼地
  主要分布在黄河大堤和古河道大堤的外侧,一般1-2公里宽,地势低洼,潜水位高,矿化度大,盐渍现象比较严重。如曹县、单县南部的太行堤北侧、现代黄河大堤外侧,一般比周围低2米左右,地下水位1米左右。夏秋多雨季节易积水,“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适宜进行灌淤改土或挖低填高,实行农渔间作。全区面积为44.52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27%。
  7、低山残丘
  我区低山残丘面积很少,主要分布在梁山县境内的梁山、龟山、凤凰山和巨野县境内的独山等处,面积约为1.69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9%。第二芳土地资源的利用
  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961、39万亩,其中可利用的土壤面积为1504.96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6.73%;工矿、村庄、城镇、交通、河流等共占用土地456.33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27%。在可利用的土壤面积中,实际耕地面积为1367.13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9.7%,占可利用土壤面积的90.84%,除去果园、林地、苇地、特殊用地等,尚有没被利用的土地52.31万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7%,这部分土地包括荒山、盐碱地(不生长作物的重盐碱地)、沙荒地、裸岩石砾地及其他方面的土地。
  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已引起地、县(市)、乡(镇)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我区各县(市)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作了具体安排,实行了合理的作物布局,调整了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目前基本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土地种植。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农业生产上,各地狠抓了配方施肥,深翻细耕,整平土地等一系列改土培肥措施,并且把增施有机肥料,兴修水利工程作为土地改良,利用的重要手段,有效地提高和加强了我区土地的利用率和抗灾能力。
  土壤是陆地能够生长作物的疏松表层,其特征是不断供给植物水分.养料和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的能力。土壤是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植物将太阳能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土壤中的养分,同化为碳水化合物,为人们生活提供依据,因此,“土壤是世一界上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源泉”,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土地资源的损失方面,我区长期以来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1958年以后,土地资源的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1949—1957年全区耕地面积是增长趋势;1955年全区耕地面积为1,592.8万亩(统计上报数),比1949年增加246.4万亩,增长18.3%。1958年以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60年全区耕地面积1266.1万亩,比1957年减少316.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00多万亩。1964年以后耕地面积有所回升,一直到1968年全区耕地面积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60年代末期以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到1987年末全区耕地面积为1136.8万亩比1968年减少174.1万亩。
  1958-1963年耕地面积大福度减少,主要是因为极"左”思潮的影响,造成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致使一部分耕地变为荒地;其次是,大办水利设施,占用耕地较多。最近20年来土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村庄、城镇扩大占地。关键是人口迅速增加;各级领导部门对土地管理没有一个较好的统一规划,国家、集体、个人建房占地过多。第二,沟、路、河、渠的增加。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挖沟、筑路、修渠是一项很好的开发利用土地,改良、培肥、提高土壤生产水平,减少旱涝面积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的河渠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许多老河道、废渠、道路等没能整平还农。第三,工矿非法占地严重,特别是乡镇、行政村集体工、副业生产,浪费耕地较多,如窑业生产毁坏耕地相当严重。各地目前对窑业生产已加强了管理,统一规定了建窑地点,利用法律和行政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见表1—1。
  (有关土壤的详细情况,见第四篇第三章)。表1-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万亩)第二章气候资源
  菏泽地区处于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
  第一节光能
  1、总辐射量
  全区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6.6-123.6千卡/平方厘米。集山县最多,单县最少,全年以3月份为最多,12月份最少。3-5月太阳辐射量均在10千卡/厘米²以上。
  2、光合有效辐射量
  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只能吸收波长在0.38-0.71微米的可见光部分,通常把这个光谱区间的太阳辐射,称为生理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我区年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57.2-60.5千卡/厘米²,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总辐射量。
  3.日照时数
  我区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329.2—2578.3小时,平均为2467.5小时,北部多于南部。年日照百分率为54—59%,曹县最大,单县最小。
  4.光能利用率
  1984年我区主要农作物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一般为0.45-2.18%,夏玉米最高,大豆最低。全区粮食作物平均耕亩光能利用率仅为1.26%。可见,我区光合生产潜力较大。如果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4%,则冬小麦亩产可达800多公斤,棉花亩产皮棉可达245公斤;大豆亩产可达550多公斤。
  第二节热能
  1•气温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3.5-14℃,南部高于北部。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9—0.8°C;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8-7.1℃。气温的年较差为27.8—28.7“C° 境内极端最高气温为43.7°C (曹县),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0.6-℃(单县)。多数年份冬季不太冷,冬小麦可以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较快,秋季降温也较快。
  总起来看,我区热量资源是比较丰富的,适合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大多数作物一年两熟的热量需要。
  2.无霜期
  我区平均初霜日在10月27日,北部梁山,鄄城较早,平均在10月240;南部较晚,平均在10月31日。平均终霜日在3月31日,南部略早于北部。年平均无霜日为209天,南部略多于北部。年无霜期最长为271天(东明)最短为168天(鄄城)。第三节降水量
  我区各县、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89.7—739.9毫米,全区平均为665・3毫米。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单县最多,鄄城最少,两县相差150多毫米。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间变化较大。年降水量最多的可达1200多毫米,最少的年份只有260多毫米。因此,我区旱涝灾害较多。
  全区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为17-23%,鄄城最大,菏泽、巨野最小。
  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冬季最少。全年降水量有97%分布在日平均气温零度以上,其中分布在日平均气温10度以上的占89%。因此,我区雨热应配校好。雨热同季,这对发展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全区年平均不同降水量的日数:0.1—4.9毫米的为76天;5—9.9毫米的为29天;10—24.9毫米的为18天;25—49.9毫米的为7天,50毫米以上的暴雨日为3天。南部雨日比北部多2-10天。
  全区连旱日数(小于5亳米)多数年份为55-105天。极端最长连旱日数为205天 (1969.9.30—1970.4.22,菏泽、东明、巨野)。作物生长季节内(3—11月)最长连旱日数60天左右。
  我区全年湿润度(伊万诺夫湿润度)平均为0.6-0.7,属半湿润区,一年中只有7-8两个月属湿润时段,其余均为半干燥或干燥时段。
  第四节气象灾害
  1•旱涝
  旱涝是我区的主要气象灾害・自50年代以来,我区春旱平均机率为86%,即十年九遇,初夏旱为三年二遇;伏旱、秋旱均为五年二遇。干旱全年都可发生;有时冬春连旱,有时冬春初夏连旱;有时秋旱连冬旱。涝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平均四年一遇。其次为秋涝(渍),六、七年一遇。春季涝渍发生较少,约十一年一遇。我区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涝灾较多,60年代以后,旱灾增多,涝灾减少。特别是伏旱的增多,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
  2.干热风
  我区干热风的发生较频繁,在全国属次重区域,在省内属重发生区。据统计,轻干热风为十年九遇,平均每年发生4.3天,最长达14天。多发生在5月中、下旬和6月上旬。重干热风平均三年二遇、每年发生1・7,最长达5天,多发生在5月下旬和6月上旬。一般年份干热风可使小麦减产5—10%,严重年份可减产20%。
  3.低溫、连阴雨、冰雹、大风、冷霜、降温、冻害等
  在我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农业生产均有一定危害。表1-2菏泽地区平均气温(°C)2
  4续表2续表3续表1续表2续表3
  第三章水资源
  第一节地表水
  大气降水是我区水资源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我区各类水资原的主要补给来源。在目前生产条件下,大气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区农也生产的丰歉。根据菏泽地区水文站提供的资料,我区多年来平均降水量为85.1亿立方米。
  我区地处南四湖湖西河流的源头,基本上不承受区外客水,境内河川径流,由降水形成,除黄河滩外,其余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有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万福河、东鱼河、太行堤河、黄河故道六个流域,多为东西流向。上述六个流域有5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92条,总长度为2582公里。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45条。
  我区属黄泛平原,地势坡降较小,降水量主要渗入地下或蒸发,地表径流仅在汛期和降水强度较大时才可形成。我区多年来平均径流量为11亿立方米,平均径流系数为12.9%。
  由于大气污染,我区降水已呈微酸性。据菏泽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1983年监测,36次降水的pH值为4.55-7.68,平均为5.39,低于5.66,属酸性雨。这说明我区大气降水己受污染,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视。
  我区地表水,属重碳酸盐水,以万福河为界,多年平均矿化度,万福河以北,一般为0.4-0.5克/升;万福河以南,一般大于0.5克/升。多年平均总硬度为3—4度(德国度)、属适度硬水,pH值为7.0-8.5。
  我区境内骨干河流,水质基本清洁,地表水水质良好,适于工农业生产使用。但是,目前我区地表水利用量很小,年利用量仅为0.2亿立方米。
  第二节地下水
  我区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大气降水
  这是我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多年平均补给量为17.02亿立方米。
  2、黄河及黄河故道侧渗
  黄河侧渗仅限于沿黄10公里以内。黄河故道除汛期外,常年断流,河槽深,水位低,其侧渗补给,实际上是故道滩区的高水位地下水对其背河洼地的低水位地下水的补给,因水量甚微,可以不计。仅黄河的侧渗补给量达1・12亿立方米。
  3、淤改灌溉回归
  主要指提取地下水灌溉,引黄灌溉及引黄淤灌,其灌溉回归水量为3.2亿立方米。我区浅层地下水埋度较浅,多年平均埋深为2.79米,埋采小于3米的面积6,83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2%,埋深3-4的面积3,3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5%;最大埋深不超过6米。浅层淡水底界面深度一般为40-60,易于成井,开采时单位水量能耗较低。
  我区浅层地下水涌水量较大,一般区域为40—60立方米/小时;丰水区域可达100立方米/小时以上。
  我区地下水质较好,主要为重碳酸盐型水,绝大部分地区矿化度小于2克/升。灌溉系数一般在6—18之间,水温平均在14℃左右。
  第三节客水
  我区的客水资源有黄河水及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的长江水。二者总量为18亿立方米,其中黄河水15亿立方米。
  黄河流经我区东明、菏泽、鄄城郓城、梁山五个县、市,全长184公里。河床较背河地面一般高出4-6米,黄河水易于引用,可以发展自流灌溉。黄河水携带泥沙较多,据多年实测,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28公斤,年输沙量可达11.5亿吨,且肥力较高,适于放淤压碱,改良土壤或烧砖瓦。
  全区有引黄闸8座,设计灌溉引水能力为每秒385立方米,沿黄五县、市有8处引黄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2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近期又兴建了阎潭、刘庄、旧城三条输水干线,发展引黄提水灌溉面积361万亩。
  黄河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灌溉季节水量往往供供不应求,属量分配的灌溉水源。山东省规划分配我区年引水量为15亿立方米。我区处手黄河入鲁第一站,用水保证程度较高。因此,黄河客水是我区水资源的一大优势,而且水质好,达一级标准。近十年来,我区年引水量平均为15.46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为9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第二期工程实施后,我区可引用长江水10亿立方米。
  第四章生物资源
  我区处于温暖地带,气温适宜,农业历史悠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第一节植物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可供食用的植物约有700多种。另外还有药用植物、菌类植物等多种。
  1、栽培利用植物
  我区广泛栽培利用的植物主要有禾本科、豆科、锦葵科、十字花科、旋花科、葫芦科、茄科、葡萄科等作物共23类、568个品种。其中禾本科作物冬小麦220个、玉米22个、高粱12个、谷子12个、大麦5个、水稻5个;豆科作物大豆13个、花生9个、小杂粮(主要包括绿豆、小豆、虹豆等)12个;锦葵科作物棉花42个、麻类(红麻、青麻等)3个;旋花科作物地瓜12个;葫芦科瓜类(西瓜、甜瓜、黄瓜、南瓜、冬瓜等)40个;其它还有芝麻4个、绿肥作物7个、蔬菜类作物89个。
  我区中药材作物,品种也很多,特别是曹州牡丹,中外驰名,另外还有白芍等许多品种。
  2、野生植物
  我区野生草本植物种类有100多个,如野生大豆是我区的主要野生植物,是育种上的优质杂交育种材料,主要分布在沿黄5个县、市的黄河滩区,植株高达2—3米,分枝性能强,荚果细长,一荚多为三粒,少数四粒。我区还有野生绿豆、小豆等。田间杂草种类也很多,主要有星星草、虎尾草、节节草、芦苇草、稗草、三棱草、野西瓜苗、白茅根草、小旋花草、沙蓬、蒺藜、茵陈蒿、地肤、苍茸、马绊、蒿子、灰灰菜、鸭鸟嘴草、盐碱蓬、马齿觅、菟丝子、苦买菜、麦蒿草、蒲公英、小蓟、七菜芽等。花卉植物有玫瑰、月季、菊花、牵牛花、夜香花、大叶黄杨、仙人掌等。有不少野生植物还有药用价值,如艾蒿、苍茸、菟丝子、蒲公英、马齿苋、蒺藜、黄花蒿、茵陈蒿等。第二节动物
  1.饲养动物
  我区的饲养动物主要有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羊(包括绵羊、青山羊、奶山羊)、猪(包括菏泽黑猪、各种引进品种)、家禽(包括鸡、鸭、鹅、鸽、鹤鹑)、兔(包括长毛兔、肉食兔,又各有本地品种和引进品种)、蜂(包括中蜂及其它各种引进品种)、貂、猫、狗等。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是有名的地方良种;斗鸡是我国珍贵禽种,原产于我区,目前鄄城、菏泽等地仍有饲养。菏泽麻鸡、菏泽黑猪等也是我区固有的畜禽品种,一直很受本地群众欢迎。
  2、野生动物
  我区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野兔、黄鼠狼、狐狸、刺猬、蝙蝠、獾、害鼠等。各种野生鸟类主要有麻雀、灰喜鹊、野鸽、啄木鸟、燕子、猫头鹰、野鹤鹑,乌鸦等。除此之外,还有野蜂、蝉、蟋蟀、青蜓、蜗牛。我区还有各种农作物害虫193种,分属于2纲、9日、55科;害虫天敌共有231种,分属于2纲、9目、42科。
  第五章劳动力资源
  我区是一个农业区,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1985年全区共有166.53万户,其中农业户数达158.27万户,总人口749.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705.13万人,占总人口的66%,比1949年的458.4万人,増加246.73万人,增长53.*8%;农村男女劳动力共292.5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1.5%,比1949年的179.4万人增加113.17万人,增长63%,超过了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按统计上报耕地亩数计算,1985年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65亩,比1949年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2.94亩减少1.29亩;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3.97亩,比1949年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7.51亩减少3.54亩。
  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迅速地发展了。特别是198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我区广大农村率先实行了以土地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劳动人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生产率显著上升,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
  据1985年统计,我区广大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9.5%,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2%;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3%。
  由于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人均收入也成倍增长,不但提高了生活水平,而且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大。1956年每个农业人口平均贡献粮食52.4公斤.棉花(皮棉)1.7公斤,1965年农业人口人均贡献粮食28.9公斤,棉花3;1公斤;1978年农业人口人均贡粮食11・7公斤,棉花2.9公斤;1985年农业人口人均贡献粮食144.5公斤、棉花32.5公斤。人均收入1985年是446元,比1978年的80元增加4倍半。表1—4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 7续表8续表9第六章农业机械装备
  近几年来,我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据统计,1985年未,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26.26万马力,比1978年的108.2.万马力增长1.1倍。其中拖拉机24587台、49.05万马力,大中型拖拉机31.52万马力,占64.3%,小型拖拉机17.53万马力,占35.7%;机引农具44818台,比1978年的10555台增加3倍多。农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在农机动力构成中,柴油机仍占主要成分,约占总动力的一半。其次是农用拖拉机和电动机。但与1978年相比,柴油机动力所占比重下降15.7%,电动机、农用汽车的动力比重却增加5.8%和8.1%。这说明我区农业机械技术装备已经发生了变化。
  1985年全区机耕面积655.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7%。其中小麦机耕面积共为43.98万亩。总的机耕面积比1978年增加49.3%,但自1980年以来,全区机播面积大幅度下降。1985年全区机播面积只有3.51万亩,仅占1979年机播面积的7.54%。
  1985年全区拥有各种排灌机械89343台,共108.01万马力,农用水泵60852台,喷灌机械5259套,机电井68365眼。
  由于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土地灌溉面积也丁犬了。1985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83.6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其中机电提灌面积605.0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8.5%。内河建节制闸58座,有40马力以上的固定扬水站灌区623处,装机827台,共计5.9万马力,设计灌溉面积为241.8万亩。目前全区旱涝保收面积已达404.5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84%,每一农业人口平均0.57亩。
  我区的农业机械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中耕机具:三头划钩、五齿划钩、锄、铣、中耕器、培土器、耘锄、多齿耙、旧式犁、七寸步犁、双铧犁等。
  ②施肥机具:粪桶、氨水耧、化肥追肥器、两行化肥耧、单行追肥耧、中耕施肥器、畜力氨水施肥机、施肥车、手推浇尿车、浇稀车等。
  ③收获机具:镰刀、收麦铲、小麦收割机、人畜两用收割机、花生收获机、棉花钩子、拔棉柴机、搂麦耙、三股木杈、三股铁杈、竹耙子等。
  ④脱粒机具:打麦机、石磙子、打谷机、脱粒机、玉米脱粒器、花生剥壳机等。
  ⑤植保机具:喷粉器、喷雾器等。
  ⑥畜牧业机具:割草机、搂草机.青饲料切碎机、铡草机、粉碎机、剪毛机等。
  ⑦农产品加工机具:簸箕、筛子、选种机、烘干机、碾米机、去壳机、扒皮机、石磨磨粉机,地瓜切片机,打浆机等。
  ⑧排灌机具:水车、抽水机、压水机、水泵、柴油机、电动机等。
  ⑨农用运输机具:土篮子、粪箕子、粪筐、人力独轮车、二轮手推车、三轮手推车地排车、大车、二轮牛拉车、四轮太平车、畜力胶轮车等。
  ⑩农用动力机具:中小型拖拉机、大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农用汽车等。表1-5菏泽地区农用机械拥有量续表1续表2续表3续表4续表5续表6续表7
  
  续表8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巨野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缓平坡地
相关专题
決口扇形地
相关专题
碟形洼地
相关专题
河滩高地
相关专题
沙质河槽地
相关专题
背河槽状洼地
相关专题
低山残丘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三头划钩
相关作品
五齿划钩
相关作品
相关作品
相关作品
中耕器
相关作品
培土器
相关作品
耘锄
相关作品
多齿耙
相关作品
旧式犁
相关作品
七寸步犁
相关作品
双铧犁
相关作品
棉花钩子
相关作品
拔棉柴机
相关作品
搂麦耙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星星草
相关实物
虎尾草
相关实物
节节草
相关实物
芦苇草
相关实物
稗草
相关实物
三棱草
相关实物
野西瓜苗
相关实物
白茅根草
相关实物
小旋花草
相关实物
沙蓬
相关实物
蒺藜
相关实物
茵陈蒿
相关实物
地肤
相关实物
苍茸
相关实物
马绊
相关实物
蒿子
相关实物
灰灰菜
相关实物
鸭鸟嘴草
相关实物
盐碱蓬
相关实物
马齿觅
相关实物
梁济运河
相关实物
洙赵新河
相关实物
万福河
相关实物
东鱼河
相关实物
太行堤河
相关实物
黄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