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景德镇” 相关
共 2544 条 57 / 170
841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养猪历来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副业。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无圈私养,喂熟潲水、米糠、青饲料等。饲料利用率低,猪生长缓慢,疾病流行频繁。1949年,年末生猪存栏数为15000头。50年代,引进脂肪型种猪。1954年后,集体和个人饲养并存,提倡栏干食饱...
84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初期,平均每亩农田化肥用量不到l两。1952年,开始推广施用硫酸铵(俗称肥田粉)。仅少数农户购买,施用后禾苗生长浓绿,发棵大,产量高。到1960年,化肥总施用量仅100吨,每亩平均为0.3公斤。1960一1965年,每年用量500N13...
843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市内采取“普遍护林,重点造林”措施,开展大规模群众性植树造林,保护和扩充森林资源,取得显著成效。1985年止,全市造林面积达147.02万亩,保存面积为38.51万亩,占造林面积的26.2%。尤其是1978年以来,脚踏实地高质...
844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市天然水系发育旺盛,地形地势利于汇聚水源,水资源丰富。但年度季节间降水量变化大,分配不均,丰枯悬殊,往往造成夏洪秋旱。 自古以来,境内居民对水的利用不仅限于农业生产、粮食加工和运输方面,还广泛地运用在陶瓷生产上。清人《昌江杂咏》云:“...
845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市域盛产茶叶,历史悠久。唐朝已成为全国主要的茶叶产区和重要的茶叶商品交换市场。江西为唐朝八大茶区之一,产量集中于浮梁,时称茶商为浮梁之商。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天宝元年(742),浮梁“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诗人白居易《琵琶行...
846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1954年,蔬菜产、购、销由自由经营转向计划种植、统销。1962年,恢复集市贸易,实行多渠道经营。1966年以后,再度全面统购包销,经营连年亏损,市场供应量不稳定。1984年,对蔬菜实行“大管小活”,缓和了蔬菜供求关系。1985年,蔬...
847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蔬菜基地主要描写了景德镇蔬菜种植起源很早,且随着陶瓷行业的兴衰而发展变化。清朝中期,菜地大致分布在景德镇近郊。清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蔬菜需求量增加,菜地面积也随之扩大。民国时期,除近郊继续发展成片蔬菜地外,在远郊乡村也有零星分布等内容。
848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市乡镇企业起源于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的手工业者分别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业队或副业组,形成农村社队企业的雏型。
849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市先后建成里村、柳家湾和景德镇火力发电厂,并在广大山区发展小水电。1983年1月,景德镇地区的发、供电,经南昌电网并入华中大电网和湖南、湖北、河南三省连成一片。1985年,全市火力发电年发电量由1949年的18万千瓦时增加到66334...
850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用电主要描写了景德镇用电管理、城市用电、农村用电等用电情况。
851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景德镇市于1965年开始兴办电子工业。国家四机部(原电子工业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指示,于1965年决定将南京七一四厂部分车间内迁景德镇市,创建7个电子企业和一个物资中转库;1969年,邮电部对原景德镇电讯瓷厂投资改建,易...
852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解放前,景德镇机械行业仅有李同兴铁器厂和华电分厂两家私营企业。1951年,在李同兴铁器厂基础上建立市人民铁工厂。1955年下半年,华电、益华、华陶三家生产低压电瓷的私营企业实现公私合营,改名为景德镇市华电瓷厂。同年8月,市人民铁工厂制造出第...
853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建立预算、决算、会计、审计等财政管理体制,但有制难行,管理混乱。建国后,景德镇市财政统筹兼顾,全面安排,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有力地支持了全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854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1953年,成立景德镇市市级财政和浮梁县级财政后,市县财政才正式有了固定财政收入。景德镇市的财政收入,仅在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部分来自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其他时期主要来自公有制经济的税利和征自农民的农业税。
855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 类型: 正文
财政支出主要描写了景德镇行政管理费支出、事业经费支出、经济建设费支出、抚恤社会福利救济费等支出项目。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