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1926
颗粒名称: 蔬菜志
分类号: F304.356
页数: 22
页码: 1451—1470
摘要: 景德镇1954年,蔬菜产、购、销由自由经营转向计划种植、统销。1962年,恢复集市贸易,实行多渠道经营。1966年以后,再度全面统购包销,经营连年亏损,市场供应量不稳定。1984年,对蔬菜实行“大管小活”,缓和了蔬菜供求关系。1985年,蔬菜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市场全面放开,产销直接见面,上市蔬菜早、鲜、嫩,可食率85%,平均日上市品种20多个,蔬菜市场日趋活跃。
关键词: 景德镇 蔬菜志

内容

清末,景德镇已有一些个体莱店、菜摊和流动菜担,他们从菜农手中购进整担蔬菜或估价割园进行贩卖。1945年,专营菜店、菜摊已达100多家,主要分布在樟树弄至戴家弄一带,菜价随行就市。蔬菜品种以本地为主,外来蔬菜作为季节性补充。
  1954年,蔬菜产、购、销由自由经营转向计划种植、统购包销。1962年,恢复集市贸易,实行多渠道经营。1966年以后,再度全面统购包销,经营连年亏损,市场供应量不稳定。1984年,对蔬菜实行“大管小活”,缓和了蔬菜供求关系。1985年,蔬菜生产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市场全面放开,产销直接见面,上市蔬菜早、鲜、嫩,可食率85%,平均日上市品种20多个,蔬菜市场日趋活跃。第—章蔬菜基地
   第一节基地建设
  景德镇蔬菜种植起源很早,且随着陶瓷行业的兴衰而发展变化。清朝中期,菜地大致分布在景德镇近郊。清末,城镇人口迅速增长,蔬菜需求量增加,菜地面积也随之扩大。民国时期,除近郊继续发展成片蔬菜地外,在远郊乡村也有零星分布。
  解放初,城市工业迅速恢复,人口逐步增多,对蔬菜的需求量逐渐增加。1954年,市郊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共景德镇市委指示制定出蔬菜生产计划,拟在区内8个乡发展蔬菜生产。并成立蔬菜生产合作社3个,计菜农878户。
  1955年6月,景德镇市郊区国营农场建立,在湖田坂种蔬菜200亩。1958年,竟成公社三河生产大队扩大蔬菜地700余亩。
  1958年,因东风瓷厂、红星瓷厂扩建厂房,在樊家井和杨家坞征用成片菜地,使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为了满足市民对蔬菜的需要,1959年,竟成公社根据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要求,采取扩大菜地面积和提高单产的办法,以增加蔬菜上市量。当年,在曙光、银坑、新厂、三河、昌江、青塘、河西、石岭等生产大队,将水田改种蔬菜1323亩,旱地改种蔬菜1798亩,扩大种植马铃薯200亩、甘蓝100亩、洋葱30亩、大白菜200亩、冬瓜50亩。
  1959年,由于当时水利灌溉条件差,交通不便利,菜农难以维持,在大改之后又逐渐还原种稻和其他农作物。
  1960年,里村、银坑、小港嘴、昌江4个大队共改水田为菜地4591亩。
  1962—196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景德镇市蔬菜生产和基地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1963年8月,市郊蔬菜生产基地竟成公社大致划分为:樊家井、小港嘴、昌江、青塘、河西、三河6个大队,以蔬菜生产为主;新厂、银坑、石岭以粮为主,辅以生产蔬菜;童街、前街、后街等3个大队实行菜粮并举。
  1968年,西郊垦殖场十八渡分场划归竞成公社管辖,成为新的蔬菜基地。同年,市蔬菜公司投资6000元,支援银坑大队及樊家井大队的猪婆山岭生产队大改菜地,使其由原来的以种粮为主改为以种菜为主。1965—1969年,在水利设施,交通等条件不断改善之后,水田改的菜地也逐步稳定下来。
  1971年,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做到淡季不淡、旺季不烂,提高单产、北菜南种、夏菜秋种等措施,组织蔬菜均衡上市,另一方面竞成公社采取将石岭二亭下、新厂等4个以种粮为主的大队改种蔬菜。1974年,河西大队里冲坞生产队水田改菜地40余亩,实际面积达60余亩。1975年,十八渡划归枫树山垦殖场,场属各蔬菜分场共有菜地60余亩。
  随着景德镇市城区向东郊延伸,东郊一部分菜地为基建所占用。1976年,后街生产大队有蔬菜地550亩,后被竟成人民公社建停车场、市公共汽车公司、市电瓷厂征用60余亩,1979年修建铁路时一次性征用160亩。为满足市区人民蔬菜的需要,1977年,中共市委、市革委决定:从罗家垦殖场划出呖府滩分场,从枫树山林场划出十八渡分场、园林分场组建国营景德镇市西郊垦殖场,作为景德镇市一个新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经过8年的土壤改良,1000亩稻田被改为菜地。表5-1景德镇市1959年水田、旱地改种蔬菜情况为缓解因城市建设征用菜地和城市人口增长蔬菜供不应求的矛盾,1980年,中共市委、市革委进一步采取保护和发展蔬菜基地的措施:1、西瓜洲、湖田坂、三河、青塘、老鸦滩、银坑、孙家垅等几大片菜地为长远性蔬菜基地,不予被征用;2、有计划将竟成公社新厂大队的唐家坞和李家坳生产队,罗家垦殖场的石岭分场,古城公社的官庄大队、石岭大队、二亭下大队的鲤鱼洲生产队以及南安公社黄泥头大队的新田坂生产队改为蔬菜生产基地。但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征用菜地的势头未能有效地遏制。同年,竟红瓷厂征用菜地27.8亩,皖赣铁路征用菜地117.4亩,市供电局征用菜地100亩。1982年,西郊红砖厂征用菜地12亩。1985年,西郊饭店征用菜地19亩,吕西公路扩建征用十八渡分场菜地20亩。至同年底,全市只有菜地9877亩,仅为1961年34383.1亩的28.73%。
   第二节菜地面积
   清朝末年,景德镇蔬菜地主要分布在青塘、四图里、三闾庙、河西、杨家坞、小港嘴、银坑坞、樊家井、里村等村。
  民国23年(1934),景德镇郊区蔬菜播种面积13880亩,26年,镇郊区蔬菜播种面积25221亩,这些菜地主要分布在近郊的童街、三闾庙、银坑坞、杨家坞、里村、小港嘴、昌江、青塘、河西、方家山等地。
  解放初期,景德镇市设市郊行政区,专门种植蔬菜。菜地主要分布在青塘、小港嘴、三闾庙、河西、石岭、昌江、新厂、银坑、曙光、里村、童街、后街、前街等地,共有菜地4000余亩。
  1954年,景德镇市郊区有蔬菜地4584亩,其中水田菜地1633亩,一季菜地1068亩,常年菜地1883亩。
  1957年,市郊区有蔬菜地6394亩,分布在以下各农业社:新厂117亩,竞成1433亩,曙光2046亩,昌江1246亩,三河447亩,河西281亩,青塘824亩。
  1958年,市郊区有蔬菜地3208亩,分布在以下各生产大队:石岭21亩,河西108亩,昌江328亩,青塘414亩,三河389亩,竞成949亩,银坑186亩,曙光750亩,新厂63亩。
  1959年计划菜地7000亩,安排在新厂600亩,银坑500亩,昌江700亩,三河550亩,河西450亩,石岭550亩,青塘700亩,小港嘴1500亩,里村1500亩。
  1960年3月,近郊区常年蔬菜地主要分布在竞成公社、枫树山垦殖场、罗家垦殖场,机关、团体和居民自办农场自种蔬菜2000亩。
  1964年,景德镇市蔬菜产销工作方案规定:蔬菜常年种植面积为7000亩,集中安排在竟成公社的小港嘴、樊家井、河西、三河、昌江、青塘、里村等大队。
  1977—1985年,景德镇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是昌江区的竞成乡和西郊垦殖场。菜地主要分布在河西、三河、昌江、青塘、新厂、小港嘴、银坑、前街、后街、童街、方家山、樊家井、石岭、湖田、里村等生产大队和吻府滩、园林、十八渡分场等。1977年—1985年,蔬菜地面积一直稳定在10000亩左右。表5-2景德镇市1960—1985年蔬菜地面积及其分布情况单位:亩第二章阴种栽培
   第一节品种结构
  景德镇市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地方农家品种繁多,外来品种也不少。近百余年来,蔬菜品种经历了由少到多,由多到少和恢复发展的变化过程。
   民国元年(1912),景德镇的蔬菜品种有9类共36个品种。即:
   根菜类:萝卜、脂萝卜、胡萝卜;
   白菜类:白菜;
   绿叶蔬菜类:莴苣、茼蒿、芹菜、菠菜、苦荚、芫荽、苋菜;
   芥菜类:大头菜;
   葱蒜类:葱、蒜、韭、蒿头;
   茄果类:茄、番茄、辣椒;
   瓜类:冬瓜、南瓜、黄瓜、苦瓜、西葫芦、丝瓜、葫芦、瓠瓜;
   豆类:扁豆、豆荚、四季豆、马豆;
   薯芋类:芋、生姜、脚板薯、马铃薯、地瓜。
  1949年5月,蔬菜品种增加到10类,50个品种。具体为:
   根菜类:萝卜、胡萝卜、脂萝卜;
   白菜类:白菜;
   甘蓝类:芥蓝菜。
   芥菜类:大叶芥菜、大头菜。
   绿叶蔬菜类:莴苣、菠菜、芹菜、苋菜、冬苋、恭菜、苦菜,茼蒿、芫荽、蕹菜、苦荚。
   葱蒜类:葱、蒜、韭菜、荔头。
   茄果类:辣椒、茄、蕃茄。
   瓜类:南瓜、冬瓜、黄瓜、丝瓜、苦瓜、瓠瓜、葫芦、甜瓜、菜瓜。
   豆类:菜豆、扁豆、Jf豆、毛豆、蚕豆、豌豆、豇豆。
   薯芋类:脚板薯、马铃薯、芋头、生姜、山药、凉薯、菊芋(洋生姜)。
   水生蔬菜类:茭笋、田藕、水芹。
  50年代中期,从外地引进各种蔬菜品种有:北京早红蕃茄、杭州青黄瓜、北京大刺黄瓜、浙江甘蓝51个品种。
  60年代引进的品种有雪里蕻、高脚白、油冬白,花菜(福建)、浙江青萝卜、上海柄南瓜、洪八月豇(豇豆)、无锡茭笋、马铃薯、平茄、凤尾茄、花椰菜、扬子洲冬瓜、羊角椒,在种类上增加了甘蓝类(球茎甘蓝)。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蔬菜品种大幅度减少,品种结构越来越单调,细菜品种减少,老、大、粗品种增加了。
  70年代中后期引进一些品种,如甘蓝类增加了大平头、小平头;绿叶蔬菜类增加了芥笋、莴苣、吉林菠菜、安徽菠菜;食用菌增加了草菇、蘑菇(上海种)、凤尾菇。1978年以后,蔬菜品种又有了发展,80年代初有12类54种计139个品种。淘汰品种26个,增加新品种14个。如:大白菜有青杂中丰、青杂3号,结球甘蓝有夏光甘蓝、京丰一号;大蒜有四川大蒜;蕃茄有长丰、越南2号、3号丰;辣椒有早丰一号、华椒17号、湘晚13号;茄子有苏塘茄;黄瓜有申研4号、津研2和4号;豆有支豇豆28-2。市郊几个重点村蔬菜品种结构变化,总的趋势是60年代的品种繁多,以后逐年减少,70年代中后期品种数目有所回升,但直到80年代初,仍未达到60年代初的水平。
  品种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蔬菜生产没人抓;二是没有运用价值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导致花色品种的发展相应减少;三是行政干预太多,只注重任务完成,导致重视产量高的骨干品种,轻视低产的花色品种;四是种子来源不稳定,部分外来品种失传,五是加工腌制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部分加工品种得不到发展;六是引进培养推广了新品种,品种间优胜劣败,部分老品种自然淘汰。
   表5-3景德镇市1985年蔬菜品种类目表表5-3-1景德镇市1985年蔬菜品种类目表表5-4景德镇市1949—1985年蔬菜品种变化表表5-4-1景德镇市1949—1985年蔬菜品种变化表表5-4-2景德镇市1949—1985年蔬菜品种变化表
   第二节地方良种
  景德镇市区主要蔬菜品种有青塘的红椒、苗头,四图里的白菜、青辣椒、白皮黄瓜;三闾庙的瓠、韭菜;河西的油麻苋菜、红萝卜;杨家坞的小白菜、蕹菜;樊家井的热水萝卜、四季香葱;小港嘴的菠菜、韭菜;银坑坞的芋头、茭笋;樊家井、猪婆山岭的田藕;里村的瓠子、豆角等。
   地方良种有四图里白皮黄瓜、里村瓠子、三闾庙瓠子、杨家坞丝瓜。猪婆山岭苦瓜、三闾庙韭菜、四图里辣椒、银坑坞芋头、新平脚板薯。
   四图里白皮黄瓜主要分布在四图里一带。瓜短棒形,长23-24厘米,单瓜重0.25公斤左右,皮绿白色,刺瘤稀疏,肉白色,质地脆嫩,耐寒早熟,有“四月八、黄瓜炒子鸭”的说法。但是产量低,亩产500-750公斤,仅为津研系黄瓜(青皮)亩产量的一半。1982年,市菜科所栽培的津研4号黄瓜,亩产达6625公斤,致使四图里白皮黄瓜濒于淘汰。
  里村瓠子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蔓长3米左右,枝多果密,耐寒抗病,早熟,一般5月上中旬上市。商品瓜每只约重0.5公斤,瓠形似短棒,没有苦味基因,瓜肉较薄,果实较小,果籽较多,水份6景德镇市志·第三卷·蔬菜志多,而味道较淡。老熟瓠子约1.5公斤。主要分布在里村的前街、后街和方家山。种植面积稳定。
   三闾庙瓠子呈粗短棒形,商品瓜重约1-1.5公斤,肉质厚实,果籽较小,炒食味道鲜美。但因成熟期比里村瓠子晚半个月,正值蔬菜旺市,售价低,种植面积日减。
  杨家坞丝瓜又称麻皮丝瓜、麻瓜。主要分布在樊家井、里村一带。分枝力强,节间较长,花蕾可炒食。瓜呈长棒形,长达90厘米,横径6.6厘米,皮皱缩成凸凹状,深绿色,肉白色,单瓜重1公斤左右,亩产达3000余公斤。
   猪婆山岭苦瓜长势强盛,瓜长棒形,青皮淡绿色,多瘤皱突起,单瓜重0.5-0.8公斤,质地稍坚实,味略苦。亩产达2000-2500公斤。主要分布在樊家井、四图里、猪婆山岭,其它地方也有零星栽培。
  三闾庙韭菜以叶片长而宽,肉质厚而嫩,纤维少而香味浓为特色。分蘖力强,耐害能力强,叶直立,叶片长43厘米,宽0.7厘米,深绿色,稍有蜡质。韭菜从定植后第2年起,每年可采割6次,每亩年产量约3500公斤。
  四图里辣椒果顶内陷,呈马嘴形,果长8.3厘米,横径3.4厘米,果蒂基部内凹,果皮光滑,肉质较薄,叶微辣,品质佳。1公斤约60只。较早熟,生育期270天,分枝力强,耐热抗病,主要分布在四图里、三间庙、河西一带,市郊普遍栽培。
  银坑坞芋头主要分布在银坑坞、官庄、呖府滩。在水肥充足,田间管理精细的情况下,株高1.3米以上,母芋长圆形,每株有子芋28个左右,属多子芋种,单株产量可达3公斤。表皮具有褐色绒毛,肉白色,淀粉多,香味深。银坑坞芋头播种期为春分前后,处暑后就可陆续上市,产量高的每亩3000公斤以上。
  新平脚板薯又称白薯,主要分布在新平。块茎短圆,棒形,表皮粗糙,棕色;肉质洁白,嫩芽淡黄色,一般茎块重1.3公斤,最大可达3公斤,刮皮后,富有粘滑性,但薯汤不糊,可以红烧拔丝,也可以用来炒肉片,品质优良。新平脚板薯耐瘠、抗病、易栽培、产量高,但至今没有成片栽培,多利用田边地角栽培。
   第三节栽培技术
  解放前,以直播为主。解放后,栽培技术明显提高:精耕细作,深沟窄畦;合理施肥,改良土壤;选育优良品种,利用杂交优势更选品种;科学管理,采用冷床型科学薄膜育苗、地膜复盖栽培,生产刺激滴花促果新的科学种菜技术等。
  1959年,开始采取如下耕作方法发展蔬菜生产:(1)增加复种次数,由种植四五次增加到六七次,作好套种混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2)改宽行稀植为狭行密植,改进培土操作方法,减少土地面积的浪费现象;(3)浅耕改深耕,由过去5—6寸深,普遍改为耕到1尺以上,使菜根能有发育的余地;(4)采用良种,根据各种蔬菜品种不同的特征,做到经常换种,纠正不注意选种,因老就种的坏习惯,并逐步推广外地优良品种;(5)消灭病虫害,做到以防为主,主要是冬季翻耕冻地,除去杂草,使害虫无藏身之地,发现病虫立即扑灭。在不影响蔬菜质量的前提下,施用农药特别是土农药防病灭虫。
  1977年,西郊垦殖场根据各分场自然地理条件,确定三个分场主要栽培类型:园林分场水生蔬菜占种植面积的30%,蕃茄、冬瓜、南瓜、甘蓝、萝卜、马铃署、豆角占45%,其它品种占25%;十八渡分场以叶菜类、绿叶菜类为主,占栽培面积的70%以上;陨府滩分场以马铃薯、芋头、辣椒、甘蓝、茄子、萝卜、瓜类为主,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其它蔬菜占40%左右。同时实行新的耕作制度,不同品种蔬菜耕作和水旱轮作,耕作上做到深沟窄畦,三沟配套(围、腰、垄),沟沟相通,易排易灌;多方面对酸性较重的土壤施石灰,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减轻病害。有计划地增施有机肥,改造低产田,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为提高种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
  1985年,竟成乡和西郊垦殖场引进温室育苗和地膜复盖等先进技术,创办蘑菇厂,开始食用菌的生产。
  温室育苗的基本方法是:将营养配制好后,种子用50℃的温水消毒,浸种10N14小时后播种。播种时间分别是:茄子、辣椒11月中下旬,蕃茄12月至次年元月。茄子、蕃茄每10平方米用种0.3-0.5斤,辣椒0.5—0.8斤,可供大田秧苗4—6亩。种子播下后,上铺0.5-1公分营养土,再铺排一薄层禾杆,然后盖好塑料薄膜、草扇,使温床温度达26℃左右。经过7—10天幼苗可出土,当苗长到3—4片真叶时进行移植。
   第四节野菜品种
   景德镇市的野菜种类繁多,其主要品种如下:
   香椿俗称春苗树,属乔木,为速生树种,多用扦插法植于庭院、菜园及村庄路旁肥沃之处。
  春季,在一二年生枝条上抽生的嫩芽,紫红色、肥嫩,有异香,人们称之为椿苗。食用香椿苗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单炒,取抽生出三四寸的椿苗,略炒即吃;二是切碎拌人蛋中煎吃;三是切碎用开水稍烫一下拌豆腐吃。无论那种吃法,都别具风味。
  枸杞为蔓生落叶小灌木,茎枝细、有细小的针刺,叶互生,在枝的下端间或有数叶簇生,叶有短柄,叶片近短卵圆形,披针状,夏、秋季叶腋开淡紫色的小花,花后结长形小果,幼果青色,成熟后呈红色,似朝天椒。
   春季,枸杞根颈处抽生的嫩茎十分肥嫩,带着紫色,人们称之枸杞苗,可炒食,或用开水烫后拌上麻油、酱油、吃起来脆嫩可口。
  胡栀子又叫野栀子花或“黄栀子”,自生于山野。胡栀子为常绿灌木,高一二米,托叶基部与叶柄合生成鞘,包在茎上,单叶互生,或三叶轮生,革质,茎、叶平滑,花白色,端午节前后开花,高脚碟形,有清香,蜜极甜。民间常用胡栀子的果、叶、茎、根来治疗黄疸型肝炎(黄肿病)、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口舌生疮、吐血、鼻血、乳腺炎、疮疡肿毒。其果实碾碎后为黄色,民间过去常用来做土布染料。
   景德镇人食用胡栀子是吃其花,将花除了花萼和蕊,开水烫后,或炒、或凉拌、或打汤,都很好吃。
  藜蒿又叫水蒿、蒿菜子。野生于湖泊溪沟沼泽的肥沃地带,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一二米,茎直立,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深绿色,无毛,里面密生绵毛,呈白色,头状小花、褐色,被以少量绵毛。
   藜蒿人们都爱吃,其食法是:三四月间采取嫩茎,用生姜、辣椒炒熟即可食用,质嫩味鲜,具有特殊的蒿香味。
  马兰又名路边菊,俗称马兰芹,为多年生草本,属菊科植物,有地下茎,地上茎高尺余,呈紫红色,全株平滑,叶互生,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秋季开头状花序,蓝紫色,花序中部为细小管状花,花冠上端五裂,淡黄色,花后结细小瘦果。马兰芹分布极广,田野路边均可见其生长。
  马兰芹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在景德镇市是一种大众化的野菜。一般在三四月间采其嫩茎叶直接炒食,也有用开水先泡后炒,或将马兰芹先用开水烫软,再揉去汁液凉拌,此种吃法,味道清香。马兰芹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去积,凉血止血等功效,多吃之可治“火气”引起的牙痛眼疾。
  马齿苋又称豆瓣菜、瓜子菜、长命菜、酸苋等。自生于园圃旱地,为一年生肉质草本。茎的下部匍匐,上部略能直立,分枝甚多,全株光滑无毛,淡紫色,味酸。叶互生或对生,倒卵形,厚而柔软多汁。夏季顶生或腑生黄色小花,花晨间开放,午后闭合,花后结蒴果,内有多数黑色种籽。
  马齿苋的食法是:不怕酸者常直接炒或打汤;怕酸者多用开水先煮三五分钟,捞起滤干水再炒吃。也可以将马齿苋用开水略煮,晒干后备用,或炒、或蒸肉吃。马齿苋营养价值较高,还有清热解毒、消炎散瘀、凉血杀虫等作用。民间常用马齿苋煎水当茶饮,治疗肠炎菌痢、肾炎、脚气水肿、痔疮出血、小儿丹毒、疔疮痛肿、肺结核、百日咳等疾病。
  荠菜俗称地菜、地角菜、护生草、菱角菜、田儿菜、三月三。自生于田园、路旁等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略有白毛。茎生叶有不规则的羽状深裂,裂片有锯齿。有的茎生叶不分裂,常呈圆矩形,基部下延抱茎。花期甚长,由春到夏抽花茎分枝开花,总状花序排列,花小、白色,有花瓣及萼片各四枚,果实扁平为三角形,短角果。荠菜营养丰富,还有解热利尿、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祛淤治痢等作用,可用来治疗肺病咳力求、肾结核尿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感冒发烧、麻疹、肾炎水肿、乳糜尿、肠炎腹泻、高血压等。
   荠菜非常鲜嫩,人们常用荠菜和生粉搅糊吃,有时用荠菜打汤,但炒吃者也不少,也有人用荠菜包水饺。
  蕨箕景德镇市可食用的蕨箕有两种:一种叫水蕨箕,一种口U山蕨箕。分别生于沟沿和山野,均为多年生草本,高一米以上,根须状,外被黑色柔毛,根状茎粗壮而横生,内含高质淀粉,外被锈色蛉片。清明前后开始长新叶,初为拳状卷曲,被有茸毛。成叶直立,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羽片15至20对,互生、有短柄,叶亚革质,叶缘向下面反折,生褐色孢子束群,呈斑点状。蕨箕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毒之功效,可治疗流感、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开水烫伤、皮肤湿疹,还可治多种食物中毒。
  四、五月是采摘嫩蕨箕旺季。鲜炒蕨箕,其味甘美,但炒前应用开水略煮一会,捞起来滤干水再炒。市北部山区等地,还将蕨箕热烫后晒干蒸肉吃。
  小蒜自生于旱地,草坪及路旁。二年生草本,叶细长,不中空而成线状,晚秋从上年宿生的蛉茎上抽生新叶,或由其“种子”萌发出新苗,人夏陆续从叶簇中抽生花梗,顶生头状花序,花后结蒴果,呈小茎状。
  从开春起即有小蒜采收,立夏前后可摘取小蒜苔。食用方法跟普通大蒜一样,一般是净炒,也可拌人蛋中同炒,还有将小蒜切碎包水饺。小蒜辛温火气重,不宜多吃。
  紫苏为一年生草本,高一公尺左右,茎近方形,绿色或红色,有毛、全株有异香。叶对生、卵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绿色,叶背紫色,或两面均为紫色。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紫色,花后结倒卵形小坚果。自生于村边、路旁或园圃中。由于呈零星分布,故不常见。
  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舒郁化痰。解鱼蟹毒。苏叶能医治风寒感冒,苏梗能理气安胎,治疗胸闷不适、打呃、胃肠胀气、妊娠胎动不安。苏籽能降气定喘,治疗咳嗽喘急。春夏之季采取其幼嫩茎叶,主要用于做汤,或当佐料调味。因其能除腥气,所以炒螺蛳肉、煎鱼等腥气较重的荤菜中放些紫苏,可使腥气大减而又具紫苏的特殊香味。
  鸭跖草又叫竹叶草。自生于路旁、田圃。一年生草本,茎柔软肉质,分枝多,常呈状卧状,有节,节上生不定根,全株被疏毛。叶互生,似小竹叶,宽披针形,先端尖,有平行脉,茎部呈鞘状抱于茎上。夏日开碧色不整齐花,腋下或顶生总状花序,三四朵生在一个花苞内。蒴果椭圆形,成熟后开裂。
   食用鸭跖草是采其幼嫩枝叶炒食,味道清淡。
  藜俗称灰菜或胭脂菜。自生于路旁、园圃等处。一年生草本,高约一米,呈木干状。叶三角形近卵形,基部稍呈菱形或楔形,叶缘有波状齿,质柔软。叶、茎皆有白色或微红紫色粉状物,故谓之灰菜、胭脂菜。叶互生、花穗状、簇生于顶端,黄绿色。花瓣有五枚萼片呈卵形分裂,花后结扁球形胞果。
   藜跟菠菜属同一科植物,所以食用方法类似菠菜,主要采食嫩苗,或炒、或做汤,或包水饺。
  野黄花生于原野、沟堤旁。为多年生草本,根丛生,根端有黄色的块珠,叶细长,由根部互相迭生,初夏由叶腋间抽生直立花茎,于花茎顶端分枝上开红黄色嗽叭花。在医学上黄花具有消积食、利湿热、明目、安胎、消肿、散毒、解热、止咳等作用,并对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
  野黄花跟家黄花一样,取食其花。黄花含有秋水仙砼,不宜鲜炒食用,必须用开水将黄花煮三五分钟,捞起滤干再炒或打汤,最好用开水煮过后晒干食用,否则极易中秋水仙砼毒。孕妇应忌食新鲜黄花。
  野百合多生于原野山麓等处。为多年生草本,地上部分冬季枯死,而地下鲐茎极耐寒,第二年春季从根茎盘上抽生地上茎,其上着生披针形叶,夏天从顶端开洁白美丽的嗽叭花。秋季待植株地上部干枯,鲐茎已充分壮实。野百合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能滋补壮身,润肺止咳,安心宁神,消肿利便,可治久病体弱,做解热镇咳药。采收野百合,一般选晴天掘起,切除地上部分置室内晾干备用。
   食用野百合可以鲜炒,也可做汤。
  野苋菜生于园圃、路旁或垃圾堆上。为一年生草本,全株柔软,茎高可达一米以上,红紫色或青绿色,有棱沟。叶互生,绿色或叶脉带红色,长卵形。花绿白色,丛生于叶腋或成稠密顶生穗状花序。野苋菜甘淡微寒,能清热除湿,收敛止泻,可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亦可治疗蛇伤。
   野苋菜营养价值较高,夏季采摘其幼嫩茎叶,多半炒食,也可做汤或包水饺。肥嫩的野苋菜,其味可与家苋菜相媲美。
  木槿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株高二、三米,适应性强、耐热、耐旱、耐瘠薄,多用扦插繁殖。茎细直、皮层坚韧,皮色灰白,可用来做果树嫁接包扎物。叶互生,青色,菱形,具缺刻或锯齿,稍有毛。花单生,具短梗,单瓣或重瓣,有红、白、紫等色,钟形。
  6-8月摘其花,除去花蕊或萼片,先用开水热烫,再用来炒食或打汤,味道纯真鲜和。质地柔软而带滑性。
  苦菜又叫山梗菜、节节花、一枝黄花。自生于山坡潮湿肥沃草地上,为多年生草本。高尺余,根茎斜生,茎单一,直立向上,有时在中部分枝,具细槽,全株无毛。叶互生,椭圆形,先端较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柄。夏秋季自枝梢顶端和叶腋处开花,疏总状花序,花色鲜紫,花后结球形蒴果,膜质、无毛、表面有细棱。苦菜性平,味苦微辛,有清热、散瘀、解毒、利尿、催吐、泻下等作用,可治疗风火眼疾牙痛,暑热黄尿,也可与马兰芹根茎、半边莲、夏枯草、斩蛇剑等配合治蛇伤和无名肿毒等疾患。
   苦菜主要采食其幼嫩茎叶,先人开水中热烫二三分钟,揉去苦汁,再炒或凉拌,味道清苦,别具风格。
   除上述外,可食用的野菜还有车前草,五加苗、木芙蓉、螺丝菜(草石蚕)、小山竹、蘑菇、松蕈、竹荪、木耳等。
   第三章市场组织
   第一节供应网点
   中山路菜市场民国时期,只有私人开设的菜店或菜摊,也有少部分菜农自产自销。1958年10月1日,景德镇市第一家菜市场——中山路菜市场正式开业。菜市场内设蔬菜组2个,酱杂组、杂货组、禽蛋组、豆干组、食品组、水产组各1个,共有职工50多人,营业面积300平方米,每天接待顾客上万人,销售额每月6万元以上。中山路菜市场开业不久,又在勤俭岭口、戴家弄相继建立了两家菜市场。“文化大革命”中,中山路菜市场更名为红旗菜市场。1984年9月该菜市场撤销,设立农副产品贸易中心。集体总店1953年,市内有席棚菜摊79个,露天菜摊3个,菜摊多属夫妻店。其分布为:中山路半边街至登科弄共计41个,中华路童关栅门至油榨街共计36个;里村5个。还有20余户个体菜贩靠“一根扁担两只筐”,长期窜街走巷,游动卖菜。1954年,个体菜贩走互助合作道路,很多夫妻店、个体菜贩自愿组合,组建合作零售菜店18个,营业面积738平方米。1958年,蔬菜、家禽、豆芽、水产4家合作商店合而为一,成员300余人,经营品种有新鲜蔬菜、干咸菜、酱杂货、豆制品、调味品、水产和禽蛋等。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经营业务不断扩大,合作零售商店又向瓷器街、解放路口、里村和东郊等居民区扩展,到1968年发展为33个。1973年,集体菜店全部改为国营体制,大部分店员转为全民职工。
  1973年9月1日,恢复合作商店。1976年下半年,合作总店改为十八桥大集体总店,安排了一批待业青年就业,职工300名。1978年后,待业青年和各方面落实政策人员不断增加,店少人员多,商业网点逐步向郊区、厂矿单位以及集市贸易扩展,先后扩建和增设了青塘、建材、新桥、宇宙、为民、涌山等13个菜店。1985年,市区大集体独立核算的蔬菜总店有3家,下属分店和集市贸易摊点共43个,职工总数525人,营业面积4164平方米。
  珠山总店1968年11月珠山总店成立。主要管辖南门头至中渡口地段的酱货店、蔬菜店。1983年,麻石弄菜店并入珠山总店。1985年,珠山总店下属网点14个,职工150人,营业面积2万多平方米。
  东郊总店1969年3月成立东郊总店。1985年,东郊总店下设新厂菜店、新厂酱货店、黄泥头菜店、新厂农贸市场菜店、景东商场、机关团体供应店、牛奶场和豆干作坊等8个单位,共有职工8人。
   新安总店新安总店成立于1979年8月,下属零售网点6个,营业面积200多平方米,职工50名。1987年3月改为蔬菜水产公司劳动服务公司。
  蔬菜批发部1984年3月,蔬菜水产公司蔬菜科改为蔬菜批发部,主要经营外地蔬菜批发。蔬菜批发部下设里村、樊家井、太白园、里市渡、八桂图等五个交易站。1985年,蔬菜批发部共有人员12人,营业面积1200多平方米。全年销售额为80多万元。
  农副产品贸易中心1984年9月,中山路菜市场撤销,设立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农贸中心下设3家批发点、5家门市部和太白园仓库,仓库储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300多平方米,经营品种400多个,共有职工105人。1985年销售总额达619万元。其中零售额62万元,批发额557万元,实现利润13万元。
   第二节购销形式
  蔬菜上市形式景德镇市郊区菜农的商品菜上市形式,经历了自由销售、统购包销。大管小活、全面放开、试办自办菜场和多渠道上市的变化过程。
  解放初期设立集市贸易之后。蔬菜上市形式有三种:菜贩下园收割,运到菜场销售;菜农把菜挑到菜场交给菜贩或菜摊零售;菜农直接到菜场或串街走巷叫卖。菜农在“你无我有,你有我多,你多我好,你好我早”的思想指导下,上市品种多,细菜多,早、鲜、嫩质量好,只是淡旺季上市数量和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1954年成立落马桥、半边街蔬菜收购站,蔬菜实行统购包销。批发对象是20多个菜贩、28家菜店和一些临时性流动菜贩。蔬菜实行统购包销之后,产销基本平衡,供求比较平稳,促进了蔬菜生产。1955年,蔬菜上市量猛增,产大于销,收购站资金有限,迫使收购站关门,致使产销双方反映非常强烈。1956年3月,景德镇市蔬菜公司下设3个蔬菜收购站,对郊区蔬菜实施划片收购,在“千斤粮、万斤菜”的口号下,蔬菜生产发展过快,供过于求,3月9日一天就上市各种蔬菜5万多公斤,烂菜不少。此后表5-5景德镇市1934-1985年蔬菜上市概况实行合同收购,产销逐步走向平衡。1962年,对市郊区蔬菜实行计划安排,统一收购的方式,大搞“一种三养”(种蔬菜、养猪、养禽、养鱼),在供应上采取“小管大放”的措施,取消了蔬菜的计划供应,逐步缓和了供求矛盾。1965年,市蔬菜公司同郊区以生产队为单位签订“四定”(定数量、定品种、定价格、定上市时间)包销合同,在重点蔬菜生产地区,公司聘请大队干部8人为生产信息联络员。1970年,为减少中间环节,保持鲜菜质量,撤销蔬菜收购站,由菜农直接送菜到店。1975年,采取保价包销的政策,保证了灾时菜农仍有较好的收入。1976年10月,贯彻以“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部调剂”的方针,实行菜粮挂钩,合同收购。1977年,重点推广“六定三保”(定面积、定品种、定劳力、定上市时间、定上市产量、定质量;保证收购、保证全年总价水平、粮食部门保证口粮供应)粮菜对口的政策,取得较好效果。1980年,实行“五定二保,统购包销一奖制”(定品种、定面积、定上市时间、定交售数量、定质量;按计划生产保证收购、保证价格水平;完成五定好,平衡上市达到规定天数的给予15公斤的奖售粮)。1982年,在“六定三保”、“五定二保一奖制”的基础上,实行菜粮三挂钩(同上市量,平衡上市天数,品种三挂钩),根据“以销定产,产大于销”的原则,提出全年分品种、分项目上市的要求,交生产领导部门,按计划因地制宜地安排蔬菜生产,实行统购包销。其中主要抓蔬菜上市数量,以保证市场供应、稳定价格。但由于中间环节多,蔬菜损耗大,致使菜农收益偏低而影响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造成蔬菜质量不断下降、品种日趋单一的局面。
  1984年,根据中央“可以把细菜放开,但其它大菜要保证”的指示精神,景德镇市对蔬菜产销体制由统购包销改为“大管小活”。对郊区蔬菜基地的24个品种的大路菜,即白菜、水白菜、韭菜、菠菜、芥菜、蒿笋、土豆、茄子、牛茄、青椒、红椒、冬瓜、柄南瓜、丝瓜、黄瓜、豆角、田藕、蔷头、甘蓝、大白菜、茭笋、白萝卜、蕹菜、蕃茄等。实行计划收购,每个季节这些品种的上市比重,一般不少于上市总量的80%,对其它细菜品种,实行合同议价收购。这种体制对生产依然实行“指令性”的措施,阻碍了菜农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制约了菜农的蔬菜产品上市自主权。实际上从这一体制实施始,就“不放自放”,形成“大管管不住,小活成大活”,致使经营出现了“旺季菜多管包,淡季菜少管不到;粗菜管包,细菜管不了;滞销菜管包,质好菜管不了”的三管三不管的局面。
  根据中共中央1985年一号文件“关于城市工矿区蔬菜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主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的指示精神,开始蔬菜购销形式的重大改革,改统购包销为多渠道上市,全民、集体、个体一齐上,1985年3月1日起,全面放开蔬菜市场。菜农可以在田头销售,也可摆摊设点;个体商贩可以到交易站做交易,也可以到田头做交易;对内、对外放开集贸,允许菜农上集市贸易。为充分发挥国营蔬菜公司的主渠道作用。市蔬菜公司负责组织全市余缺调剂,淡旺季调剂,掌握价格,菜场统购制改为自主采购。
  外购民国年间,鄱阳的冬瓜、大蒜;乐平的红椒、萝卜,东北的马铃薯;上饶的洋葱;湖北的红葱等源源不断地进入景德镇的蔬菜市场。解放后,蔬菜公司实行以郊区菜为主、外地菜为辅的经营方针,主要补充淡季市场的不足,每年从广东、福建、浙江、安徽等地调入蔬菜400万公斤以上,近8年外购业务不断扩大,它对于保淡季、保节日,调节市场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购销价格
   供应方法1949年前后,蔬菜敞开供应。1959—1962年,蔬菜供应紧张,每人每日供应3至5市两,菜价贵,质量低。为了合理分配各菜场供应数量,根据每天货源情况,实行居民定点发牌供应的办法。大型菜场负责3个居委会和机关、团体食堂的供应,小菜店负责2个居委会的居民蔬菜供应,由菜场发牌到居委会。大型厂矿机关、团体食堂由十八桥、东郊等3个蔬菜店供应。1963年,蔬菜供求情况有所好转,敞开供应。1975—1976年上半年,蔬菜供应暂时短缺,以后情况好转,蔬菜又敞开供应。
  交售价格1959年7月,市商业管理局和竟成人民公社联合向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行文,要求对市蔬菜交售价格进行调整,原则上维持在1958年的价格基础上,缩小了上下市幅度差,将竟成公社生产的64个品种价格拟订出收购价,并确定按商业经营费10%、税金3%、利润率7%,进行核算销价。在购销价格方案中,拟定出最高最低的收购价格和零售价格。
  1959年按照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蔬菜进销差率不超过20%,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零售价。在经营上要求“少赚钱或不赚钱”,蔬菜经理部将原3%的手续费予以取消。为照顾产销利益,购销差率缩小到20%,收购价与零销价进行了调整。1962年“少降收购价,多降零售价”,将收购、批零两道差价由原规定的25%降为20%,购销批差率由原7%调为5%。1972年执行市商业局规定,蔬菜购销平均差率为21.6%(外地菜调入不受此差率限制),1976年蔬菜年计划总水平为每担3.79元,并允许有上下伸缩10%的幅度。由于蔬菜生产变化大,季节性强,尽管各个时期有关部门对蔬菜交售价格都作了规定,但实际上却很难切合计划要求。1964年执行省商业厅的规定,购进、零售差率一般掌握在25%到40%之间。蔬菜实行幅度价,年初由计委订出全年综合价格水平和总的购销差率。在增加品种、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全年计划混合平均收购价每担3-3.3元,销售价是加混合平均差率25%—30%,即为3.29-4.29元。并允许购销价格上下伸缩10%的幅度。根据这一决定,蔬菜公司与蔬菜基地协商议定,1964年全年收购价综合水平3—3.3元,零售价综合水平为3.75-3.9元,在掌握差价方面,综合购销、零售差率由原订25%—30%降为20c70,其中购批价由原来的5%下降为4%。
   表5-6景德镇市1957—1985年蔬菜价格水平表单位:元/担
  1965年季节差价是淡季略高、旺季略低,对每一品种季节差一般掌握为“称勾形,即上市高、中期低,下市略高”。为促进蔬菜上市早、质量好,实行早晚差价,零售差率是“价格高的差率小一些,价格低的差率大一些。”1966年购销差率的制定与掌握以“保两头,挤中间”为指导思想,砍掉了中间批发环节,收购手续费由5%减为3%,购批差率也只有20%左右。1973年对蔬菜采取“保价包销”的办法。1984年4月,蔬菜价格实行“大管小活”,小白菜等24个品种的综合价格水平为4.923元/担。1985年3月全面放开蔬菜购销价格,但国有商业仍起着平抑市场物价的主渠道作用。
   第四节管理机构
   生产管理解放初期,景德镇市郊区政府专门管理蔬菜生产。1958年,全市唯一生产商品蔬菜的基地——竟成人民公社成立。次年竟成公社成立第一个蔬菜技术试验组,同时建立了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实行科学管理。1975年,中共景德镇市委成立蔬菜工作委员会,下设蔬菜办公室,专门管理全市蔬菜产销。1981年12月,昌江区成立了蔬菜科学研究所,有专职的蔬菜农艺师1人和技术人员多人。1984年5月成立了昌江区蔬菜办公室,负责指导景德镇市蔬菜生产主要基地竟成乡、西郊垦殖场的蔬菜生产,协调产销关系,蔬菜办公室下设蔬菜科学研究所。
  1954年,景德镇市蔬菜生产由自由种植转向计划种植,对种植面积和品种进行计划管理,实行统购包销。1961年落实蔬菜生产责任制,对生产队的种植面积和上市量等指标直接下达任务,同时对超产的生产队和个人实行奖励。每超产7.5公斤蔬菜,奖给稻谷0.5公斤。1962年,大包干的基础上,对郊区蔬菜实行计划安排,统一收购。
  1984—1985年,昌江区竟成乡和国营西郊垦殖场推行蔬菜生产责任制,蔬菜生产由指令性转为指导性,种植品种自由选择。种植品种多而细,蔬菜质量早、鲜、嫩,年产量达2500万公斤,可食率提高到85%,平均日上市品种达20多个。
  销售管理1954年,经市政府商业科批准,全市108家分散夫妻店(摊)组织起来,成立景德镇市蔬菜供应店,由商业科归口管理蔬菜销售。1956年3月成立中国蔬菜公司景德镇公司,是专门管理蔬菜销售的机构。12月,蔬菜公司撤销,并人市贸易公司,设立市贸易公司蔬菜部,次年7月改称蔬菜经理部。1958年6月水产批发部并入,成立蔬菜水产批发部。1964年经调整成立了江西省贸易公司景德镇市蔬菜水产公司。1968年11月与食品公司合并成立“市肉类蔬菜公司革命委员会”。随后又几易其名。1979年3月,撤销市蔬菜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蔬菜水产公司。1985年末,蔬菜水产公司设职能科室12个,辖直属单位10个。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

相关实物

四图里白皮黄瓜
相关实物
里村瓠子
相关实物
三闾庙瓠子
相关实物
杨家坞丝瓜
相关实物
猪婆山岭苦瓜
相关实物
三闾庙韭菜
相关实物
四图里辣椒
相关实物
银坑坞芋头
相关实物
新平脚板薯
相关实物
香椿
相关实物
枸杞
相关实物
胡栀子
相关实物
藜蒿
相关实物
马兰
相关实物
马齿苋
相关实物
荠菜
相关实物
蕨箕
相关实物
小蒜
相关实物
紫苏
相关实物
鸭跖草
相关实物
相关实物
野黄花
相关实物
野百合
相关实物
野苋菜
相关实物
木槿
相关实物
苦菜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