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左宗棠” 相关
共 95 条 6 / 7
7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督甘后,为“筹军粮”,在从平凉到敦煌的广大地区实行了屯田。他提倡“民屯”“军屯”并重,每到一地即安营设卡,利用战争间隙开荒生产,或令裁汰冗兵专事屯垦。为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他提出“照粮给价,令勇丁均分,庶勇丁有利可图,自然尽力耕种。”
7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说“筹军食必筹民屯,乃为不竭之源;否则,兵欲兴屯,民已他徙,徒靠兵力兴屯,一年不能敷衍一年,任何得济他办民屯的措施是,招来因天灾兵祸流亡的群众,先散发口粮赈银,然后又发给籽种、耕牛、农具,让他们种庄稼。
7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认为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他指出:“治西北宜先水利,兴水利先沟洫,不易之理。”(《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十一第8页)到河西走廊以后,拨专款兴办军屯、民屯,整治河渠。他主持在肃州临水河修大坝七道,还疏通了被淤寒的渠道。
7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重视改进耕作方法,提倡精耕细作,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特别是在酒泉地区,他倡导“用沙压碱”,提高土地利用率。酒泉少雨易旱,多戈壁碱地。
8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到肃州后,原来的田赋制度已严重破坏,人口逃亡,田亩荒芜,农民失掉土地,但仍要缴纳原来规定的田粮;而地主则隐瞒田亩,以多报少。鉴于此种情况,左宗棠督甘期间,整顿改革了当时的田赋制度。
81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提倡在以农为主的同时,发展畜牧业。1.提倡养羊;2.鼓励养蚕。
82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提倡在以农为主的同时,发展畜牧业。他说:“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乂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袭,肉可为粮,小民日本所需也。
83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认为:“甘肃可兴之利,耕垦之外,织呢、养蚕二者尤急。”(《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二十,第58页)为了推广这一“开利源”的措施,他亲自查阅前人种桑资料,了解到槲树、橡树、青(冈)树、柞树和椿树等五种树,可以饲养山蚕,他把这些树的形态做了...
84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提倡发展多种经营的另一项措施是种棉织布,其目的:一是为了禁种罂粟,以种棉种粮之利取代种罂粟;二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
85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的另一条“开利之原”的重要举措,就是开发酒泉矿产资源。
86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为了解决西进新疆的交通运输问题,为平定分裂新疆的阿古柏政权做好准备,左宗棠抽调大批官军,修了一条从兰州以西经河西走廊至新疆的主干通道。
87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中国传统的驿站传递方式有三种,即驿站、军台和营塘,它们共同的作用是传递文报。旧时,陕甘境内全部设有驿站,新疆境内情况复杂,这三种方式都存在,但战乱之后,大多遭到破坏。左宗棠充分利用各地驻防护路兵丁节节传递文报,骑马传递叫马拨,步行传递叫步。...
88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左宗棠驻军酒泉时,看到树木稀少,沙漠蔓延,极目荒凉,便产生了种植树木的想法。他主张在路旁“植树一至两行,及至四至五行”,其日的:“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限戒马之足,三是供给夏时行旅荫蔽"。人们为了纪念左宗棠这一功绩,把他任陕甘总督期间植活的树称...
89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左宗棠移节肃州,于修整安西州城时,号召军民“引疏勒河水,环城挖壕,既深且阔,两岸遍栽杨柳,不光形成严疆形势,还饱和着江南景色”。(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第134页) 相传左宗棠听人说外国有公园,待他搞清楚是怎么...
90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 类型: 正文
甘肃自清雍正年间单独建省以后,其科举考试始终与陕西合闱举行。而陕甘学政长驻陕西三原,甘肃生员因赴陕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耗资巨大,能参加乡试者,只有十分之二、三。鉴于这种情况,左宗棠于1873年(同治十二年),奏请甘肃分闱乡试,并分设学政。他...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