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宜黄县” 相关
共 888 条 32 / 60
466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小吃店(摊)经历恢复一关闭一崛起一旺盛过程。1950年,临川县粉面摊84户。1955年,抚州市有饮食摊(担)45个,经营米粉、清汤、团子、太妃糕、糯米饭、面食、烧饼等20多个小吃品种。1956年至1957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
467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私人开设客栈在抚州古已有之,大小规模不等,经营饭菜兼住宿。
468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为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繁荣城乡经济,不少县供销社采取筹资、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
469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基层组织是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基础框架,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供销社践行为农服务宗旨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是承载社属企业网络延伸的骨干力量,是新网工程建设的终端。供销社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以往的基层供销社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470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扶持夏布生产。1952年宜黄县在棠阴成立夏布生产厂(坊),业务归棠阴供销社领导。
471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军队用粮均由部队出具领条,向当地国家粮库支领。从1950年初起,改按军用粮票供应。军用粮票分“供给粮票”(无价)和“价购粮票”(有价)两种。
472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域内粮食运输向以抚河及各支流漕运为主。木帆船、竹筏为主要运输工具。明初,抚州卫漕运流向顺抚河而下。民国初期,域内粮食流向仍以水流为自然流向。民国24年(1935)浙赣铁路通车后,抚河及各支流县粮食绝大部分集中到温家圳转火车运往省外。民国时期...
473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民国24年(1935)浙赣铁路通车后,抚河及各支流县粮食绝大部分集中到温家圳转火车运往省外。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区内各县粮食照旧经水路运至温家圳,从浙赣铁路调出,共调出101226.5万千克贸易粮(包括资溪、黎川县从鹰厦铁路调出数)。...
474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民国时期,抚州粮食从公路运出域外很少。新中国成立后,黎川县部分粮食用汽车运往福建光泽、南平等县(市)。
475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粮食储存于粮食部门仓库(即国库储粮)。粮食部门先后采用合作社代购代储、国代民储、民代国储、露天堆垛、仓棚储粮等多种储存方式。除国代民储外,其他方式所储粮食统称为库外存粮(也称库外粮)。2000年后,储粮仓库90%7以上装...
476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部门为缓解收储压力,方便农民卖粮和调运,租用社会闲置仓库或民房储存粮食。
477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1983年,临川县露天堆垛20座,储粮1047.5万千克。1984年7月,宜黄县露天堆垛9座,储粮577.5万千克。1985年,临川县自行设计建造蒙古包式堆垛200个,储粮5000万千克。至1992年3月,全区露天堆垛415个点,493垛,...
478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1983年临川县利用凉棚45处,储粮1492.5万千克。1985年,宜黄县仓棚储粮550万千克。1989年粮食丰收,仓容紧张,全区大规模建设“一棚二库”(第一年建成仓棚,第二年完善成仓库)共储粮3.44亿千克,1990年仓棚储粮1.2亿千克...
479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检验由各县粮食局负责,储运部门具体办理。
480
知识出处: 抚州市志:全5册 | 类型: 正文
粮食行业的科学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粮油仓储、粮油工业、粮食检验和粮油质量标准上。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