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532 条 17 / 1703
241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中国解放前后的殡葬习俗,从土葬到火化,再到公墓的创建和改革。1987年镇海县开始分步实施殡葬改革,要求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带头实行火葬,简办丧事。1985年底,镇海县总管理处下设4个墓园,有建墓山地1784亩,职工63人,已建墓穴7...
242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劳动就业形式主要包括职工雇聘制、学徒制、养成工制和季节性雇工制。新中国成立后,职工权益得到保障,实行固定工制和劳动合同制。解放初期,安置城镇失业职工230余人,后逐步实行劳动力调配和安置措施。技术培训和干部选拔也成为重要工...
243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劳动就业形式主要包括职工雇聘制、学徒制、养成工制和季节性雇工制。新中国成立后,职工权益得到保障,实行固定工制和劳动合同制。针对失业职工和知识青年,采取了安置措施,包括城镇失业职工的录用就业、外地知识青年的安置回城就业等。...
244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劳动就业形式包括职工雇聘制、学徒(艺徒)制、养成工制和季节性雇工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固定工制,统筹安排社会就业,建立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职工审批录用和调配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
245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失业职工、知识青年和待业青年的安置历程。包括解放初期的城镇失业职工安置、精简下放职工的动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回城就业的情况,以及对待业青年的解决措施,包括办学、安置和培训等方面的努力。
246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该文提到了定员定额管理、职工调配和精简职工的情况。其中包括了50年代中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定员定额管理的调整,以及1971年至1985年期间的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同时,还涉及到了企业间职工余缺调剂和精简回乡职工的相关信息。
247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在民国时期,职工队伍初以商店店员和手工业作坊工人为主体,后陆续兴办工厂,解放后职工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对技术培训方面,在解放初期,由于职工文化水平偏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业余教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专业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班...
248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根据本文介绍了职工队伍的组成以及在不同所有制环境下的发展变化。主要内容包括1943年茂丰纱厂的开业、解放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职工的组成,以及在1958年"大跃进"和之后的调整、精简、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职工人数的变化。另外还包括在集体所有...
249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解放初期,职工队伍文化水平较低,各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业余教育。从1978年起,大型企业和中学相继开办职业技能学校和职业班,培训各类专业人才。至1985年,招收学生和培训职工总数达数千人。
250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解放初期职工队伍构成和发展情况,以及干部管理的分级管理、专业科技干部管理、干部培训、离休与退休等方面的情况。
251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这段文字涉及了中国干部队伍发展方面的信息。总体来说,从解放初期到1980年代,干部队伍从工农中选拔,导致文化素质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252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分级管理下的干部管理制度、专业科技干部管理、干部培训、考核与提拔以及离休、退休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干部机构管理的调整与变化,以及老干部的管理和服务。
253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包括民国时期的工资奖金制度和劳动保护的变化。其中包括民国时期工资形式、福利待遇、职工福利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254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在民国时期,私营工商企业和手工业作坊主要采用月薪制和少数计件工资制。工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企业实行年终分红,部分职工可获得红利。解放初期,国家对干部工资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并逐步实行了全面工资改革。此外,1950年后部分工业企业开...
255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在解放前,工厂、工场、作坊等劳动场所缺乏劳动保护措施,劳动条件恶劣,缺乏防护装置和除尘设施。解放后,国家开始重视工人劳动保护,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劳动保险制度,并重视职业病防治。然而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劳动保护规章制度被废弃,...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