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职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0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职工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页码: 322-3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民国时期,职工队伍初以商店店员和手工业作坊工人为主体,后陆续兴办工厂,解放后职工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对技术培训方面,在解放初期,由于职工文化水平偏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业余教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专业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班等培训措施得到推广,加强了职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
关键词: 职工队伍 所有制 镇海县

内容

第一节 队伍发展
  职工队伍主体初为商店店员和手工业作坊工人。民国后,陆续兴办小型电灯厂、织布厂、碾米厂。1943年茂丰纱厂开业,有职工400余人,出现近代产业工人。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职工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性质。
  全民所有制职工 国营企业建立后,录用职工多数由区乡政府推荐,同时,接收民国时期官办企事业大部分雇员。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公私合营企业职工成为全民所有制职工。至1957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6252人,比1955年增长37%。
  1958年“大跃进”中,贯彻“劳动部门要保证各项生产建设任务的跃进”指导思想,广泛组织社会就业,大批农业劳动力涌入工厂,职工人数猛增。手工业社升级转厂,手工业社社员亦升转为职工,又在城镇失业工人和居民中招工4536人,并招收学徒1258人。1960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精简一批职工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3年继续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1974年始,镇海港和浙江炼油厂等大型重点工程兴建,职工人数大增。1979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为35893人,其中县及县以下15787人。1985年职工总数38779人,其中县及县以下18510人。
  集体所有制职工 各地供销社、信用社逐步建立,手工业社陆续兴办后,形成集体所有制职工队伍。1956年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集体所有制职工大量增加,至1957年末有3828人,为1952年5.7倍。1964年商业、供销系统强调扩大合作化,农村小店、合作小组升格为合作商店,集体所有制职工骤增,1965年末达11575人。其中县以上集体所有制职工9287人,占总数80%。1970年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手工业,年末集体所有制职工减为8699人。其中县以上集体职工有6033人,占69%。1974年后集体企业有较大发展。1979年后,许多全民企业兴办劳动集体,大量安置待业青年。1982年对城镇小集体企业青年职工,通过考核输送集体单位录用。1983年供销合作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至1985年末,集体所有制职工总数34152人,其中县以上集体职工19864人,占58%。
  第二节 技术培训
  解放初期,职工队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各系统开展多种形式职工业余教育。1978年起,石化三公司、浙江炼油厂(今镇海石化总厂)等大型企业开办专业技工学校,公开招生,贯彻“就业前培训”方针,至1985年共招生2033名。1981年镇海城关第二中学开办两个职业高中班,1984年8月正式成立镇海职业中学,同年贵驷中学和骆驼镇中学也相继开设职业班。至1985年共开办财会、工业机械、制图、家用电器、棉纺织、幼儿师资、宾馆服务等专业班,招生898名。县劳动服务公司举办服装加工、烹饪等培训班,到1985年末共招培训生3494人。县劳动局自1980~1985年举办在职司炉工、水质化验工、电工、电焊工和压力容器焊工等专业技术培训班19期,培训职工共计1758人次。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