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56040 条 216 / 3736
3226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以热量为主要指标,光、水资源等地理环境为辅助指标,町将全区划分为3个农业气候区。
3227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节土地资源据2000年土地资源调查,全区土地总面积830188.9亩,其中: 耕地 165697.3亩,占土地总面积19.96%。耕地类型以灌溉水田面积比例最大,分布最广,面积100920.7亩;另菜地18101.7亩,望天丘5834....
3228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据2000年土地资源调查,全区土地总面积830188.9亩,其中: 耕地 165697.3亩,占土地总面积19.96%。耕地类型以灌溉水田面积比例最大,分布最广,面积100920.7亩;另菜地18101.7亩,望天丘5834.5亩,水浇地9...
3229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全区地表迳流深700毫米,地表迳流量多年平均为37422.63万立方米,偏枯水年为26773.31万立方,特枯水年为16390.6万立方。
3230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瓷土分布在海会的七咀垅,储量约1500万立方米,此瓷土为甲级瓷土(即高岭土),现已部分开采。
3231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生态平衡不断遭到破坏,少数珍贵动、植物已经灭迹或濒临绝境,数量相继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颁布一系列有关的政策法令。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绿化覆盖面的迅速扩大,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的趋势有...
3232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六章灾异纪略第一节水灾据《九江百年》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江水暴涨,九江郡城西门出入行船,府辖分别对灾民设施粥场。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夏秋间,江水险涨,郡城西尽被水淹。光绪二十年(1894)5月大水。民国15年( 192...
3233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据《九江百年》载: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江水暴涨,九江郡城西门出入行船,府辖分别对灾民设施粥场。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夏秋间,江水险涨,郡城西尽被水淹。光绪二十年(1894)5月大水。民国15年( 1926)5 -6月大水,市区...
3234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据《九江百年》载:清康熙十年(1671)连续5个月未雨,至12月始雪,泉涧皆枯,庄稼无收,道馑相望,灾民十之八、九外出乞讨。清乾隆五十年(1785)夏大旱,赤地无收,冬春大荒,当年担米值银四两有奇。清嘉庆七年(1802)连续4月未雨,“民食...
3235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风灾境内一些年份雷雨频繁,一般发生在4-9月问。雷雨来时,常伴8级以上大风,具有很大的局部破坏性。民国2年(1913)4月7H,突起暴风,浮桥尽折,撞毁轮船2艘,沉船、毁船极多,船民死伤甚众。民国4年1月12日,九江江面陡起大风,坏船数十艘...
3236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区境属九江~靖安断裂带。带内地震活动与新华夏系庐山地垒式断块构造密切相关,其表现特点是庐山断块强烈上升,并向东断斜。它的两侧呈现阶梯断块,中更新时东侧的庐山~靖安断裂,西侧的莲花洞—鸟石门断裂差异性活动强烈。邻近的鄱阳湖沉降带和北部长江断裂...
3237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卷三人口第一章人口规模第一节人口变动据《九江县志》、《星子县志》载,民国初年,境内人口仍处增长态势。民国5年(1916)后,战乱不断波及,灾荒、疫病迭至,非正常死亡人口骤增,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至民国37年,境内人口不足3万...
3238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章人口规模第一节人口变动据《九江县志》、《星子县志》载,民国初年,境内人口仍处增长态势。民国5年(1916)后,战乱不断波及,灾荒、疫病迭至,非正常死亡人口骤增,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至民国37年,境内人口不足3万。
3239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据《九江县志》、《星子县志》载,民国初年,境内人口仍处增长态势。民国5年(1916)后,战乱不断波及,灾荒、疫病迭至,非正常死亡人口骤增,大批民众流离失所,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至民国37年,境内人口不足3万。
3240
知识出处: 庐山区志 | 类型: 正文
第二节人口分布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古市古镇曾兴极一时,人口亦相对集中。八里湖以西曾为寻阳郡,人口稠密,姑塘集市曾设海关,聚居数千。集镇之外则为散居。密者每平方公里达400人,稀者仅10数人。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