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193 / 4093
2881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花鼓灯六角形彩灯,形如花篮,内燃蜡烛,一般由两对以上男女青年表演。表演时男青年挥舞钱索,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女青年左手持灯,右手执绸帕或彩扇,以对答形式,自由填词,配以民间小调,翩翩起舞。旧时有些唱词不够健康。建国后,经推陈出新,参加地区灯彩...
2882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六角形彩灯,形如花篮,内燃蜡烛,一般由两对以上男女青年表演。表演时男青年挥舞钱索,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女青年左手持灯,右手执绸帕或彩扇,以对答形式,自由填词,配以民间小调,翩翩起舞。旧时有些唱词不够健康。建国后,经推陈出新,参加地区灯彩调演,...
2883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分前后两部,用篾扎成马状骨架,上蒙纱布或彩纸。表演者将马灯系于腰间,一前一后,作骑马状,模仿马的跳、跃、奔、腾动作,配以打击乐与欢快小曲。
2884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篾扎布蒙,外形如蚌。表演时少女扮蚌,身居蚌壳内,一张一闭,逗引老渔翁。老渔翁步履蹒跚,张网捕捉,双方配合默契,诙谐有趣。三人表演时,一人扮鹬,故名蚌鹬舞。此灯在县内流行甚广,株良一带尤其盛行。
2885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用篾分节扎制骨架,用夏布或纱布连结,形如长龙。龙身7~9节 ,多至10余节 。每节内燃蜡烛或油捻。表演时,一人持龙珠逗引,各节随龙头翻腾,配以吹打乐,十分热闹。常在春节或元宵节前后表演。表演节目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
2886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狮头用篾扎成骨架,外糊彩纸,狮身用黄布或青布缀合。表演时,1人耍头,1人耍身。另1人扮武士,手执绣球逗狮。有黄狮、青狮之分。黄狮为“文狮”,表演时模仿狮子温顺神态,做搔痒、舔毛、抖毛、打滚等动作,流行于沙洲乡—带。青狮为“武狮”,表现狮的勇...
2887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又称和合舞,流行于农村,硝石、崔坊一带尤其盛行。表演者头戴面具,上户演出,进门就唱“和合进门拜个年,香支蜡烛照堂前;开门大吉保平安,荣华富贵万万年”。后演变为“大头娃娃舞”。
2888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又名“坐堂”,即坐在厅堂演唱民间小戏曲。表演者2人,1人操琴,1人演唱,不用化妆,一唱一帮。多在春节期间演出。
2889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又名唱话文,由1人演唱。演唱者怀揣“嘭嘭筒”(俗名),,左手夹竹片击筒身,右手击筒膜,发出嘭嘭声,或说或唱,颇受中老年群众欢迎。以盲艺人上户演出为多,本县城乡十分流行。
2890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城花鼓灯调 南城山歌 南城道情曲调
2891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4年,县城南街盱江旅社始放映无声影片《海盗》。此后,影片逐渐增多,先后放映过《桃李劫》、《红粉金戈》、《董小宛》等。建国初,省人民政府巡回电影放映队每年到南城放映约30场左右。1951年,抚州专区成立电影队。每年在南城放映90场左右。...
2892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24年,县城南街盱江旅社始放映无声影片《海盗》。此后,影片逐渐增多,先后放映过《桃李劫》、《红粉金戈》、《董小宛》等。建国初,省人民政府巡回电影放映队每年到南城放映约30场左右。每年在南城放映90场左右。该队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甲等模范电影...
2893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2年,县广播站购买了14寸黑白电视机1台,是本县第一台电视机。以后,购买电视机的单位和个人逐渐增多,至1985年,仅县城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就拥有电视机6000余台。1979年,县广播站在县城北郊登高山建立了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安装了1台C...
2894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4年7月,徐家乡开始出现个体录像放映队。此后,不少单位和个人争相购买录放像设备,到1984年底,全县拥有录放像设备52套。由于缺乏管理经验,曾一度出现个别私营录像队放映海外淫秽录像的问题,经清查整顿,加强管理,逐步走向正轨。
2895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城日报》民国17年创办,为南城县最早的4开石印版报纸。国民党县党部宣传部长任社长,章巍然为总编。发行1年有余,后因县党部改组而停刊。《民报》约与《南城日报》同时创办,包鹭宾等主办,发行近1年。随后各派别纷纷办报,计有《正论日报》、《自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