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1386 条 174 / 4093
2596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南城县旧式农具主要有:犁、耙、碌碡;锄头、禾镰、镑铲、耘禾耙;谷箩、围折、禾斛、风车、畚箕、禾筛;水车、戽斗、粪桶。 主要动力:耕牛、人力。
2597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没有机动农业机械,耕作沿用畜拉人犁的落后方法。建国后,特别是1958年后农机事业发展很快,曾为全省农业机械化重点县。80年代实行大包干后,耕作机械多改作运输工具,或承包到人,或作价变卖。198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0801马力。
2598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国营南城县拖拉机站成立后,开始采用农业机械耕作,当时仅有4台进口拖拉机。到1968年,全县有拖拉机41台、手扶拖拉机4台,主要分布在徐家、万坊、株良、里塔、洪门、上唐等乡镇。
2599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始用手动插秧机,先后在县农科所、万年桥、徐家、株良等地推广使用,按正常情况,每台每天插秧2-3亩,比手工插秧快一倍,但因为机械性能差,故障多,影响插秧质量,故不受群众欢迎,1976年停止使用,当时全县有手动插秧机40台。1969年...
2600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6年开始使用煤气机带动水泵提水灌溉,共10余台,分布在硝石、龙湖、上唐、新丰等干旱地区。随着农机化的发展,灌溉机械迅速增加。1983年全县有排灌机械552台,计7935马力,有效排灌面积达5.04万亩。
2601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购进100台人力喷雾器和喷粉器,以后逐年增加。1983年全县有机动喷雾器22台,人力喷雾器、喷粉器24784台,基本上能保证防病灭虫的需要。
2602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始用少量的人力脚踏打谷机,70年代人力打谷机迅速推广。1985年底,全县拥有机动打谷机2台,人力打谷机18493台,割晒机10台,小型联合收割机2台,实现了脱粒半机械化。
2603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以前,农副产品加工使用土砻,木砻、脚碓、水碓或牛拉碾子等工具。1958年前后逐步使用机械碾米、粉碎、轧花、榨油、磨粉。1985年全县拥有碾米机1091台,粉碎机233台,榨油机21台,轧花机93台,磨面机15台,其它农副产品加工机...
2604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5年始有拖拉机和农用汽车。1985年底,全县共有农用汽车31辆,大中型拖拉机153台,手扶拖拉机831台,机耕船216台,主要从事生产资料运输和农产品流通。
2605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8年,派出8名青年往临川县唱凯拖拉机站和江西农业干部学校学习,为南城第一批拖拉机驾驶员。此后,由县拖拉机站和县农机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农机员。 1980年统计,全县共有农用汽车驾驶员58人,拖拉机驾驶员1616人,内燃机手1114人,修理...
2606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4年10月,株良公社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机管理站,将全社大中型拖拉机集中管理,实行“队有社管,单机核算,自负盈亏,坚持自愿”的方法。1975年以后,其他公社也都陆续建立了农机管理站,后因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有的相继解散。1985年,全县只有...
2607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第一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技术推广
2608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一、一季稻一休闲制 二、稻一豆(或麦、绿肥、蔬菜)两熟制 三、双季稻一绿肥制 四、稻-稻-油耕作制 五、油棉两熟制 六、烟叶一晚稻一绿肥耕作制 七、瓜-稻-绿肥(油)耕作制 八、花生-稻-绿肥(油)耕作制
2609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夏种秋收,产量较高,民间称为“大禾谷”。一季早稻休闲多在“望天田”采用,一季晚稻休闲则多在春天易涝下半年洪水较好的山区坑田采用。建国后,随着双季稻发展,一季稻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全县仅有2.6万亩。
2610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稻豆两熟制,在民国期间和50年代初期水利条件未根本改善之前,在本县丘陵地区广为采用,尤以上唐、硝石一带最多,是著名的产豆区。1949年全县实行稻——豆耕作制6038亩。1957年发展到41877亩,以后由于“旱作改水稻”,加上硝石区淹没于洪...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