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稻一豆(或麦、绿肥、蔬菜)两熟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2579
颗粒名称: 二、稻一豆(或麦、绿肥、蔬菜)两熟制
分类号: S34
页数: 1
页码: 185
摘要: 稻豆两熟制,在民国期间和50年代初期水利条件未根本改善之前,在本县丘陵地区广为采用,尤以上唐、硝石一带最多,是著名的产豆区。1949年全县实行稻——豆耕作制6038亩。1957年发展到41877亩,以后由于“旱作改水稻”,加上硝石区淹没于洪门水库,全县稻豆两熟面积急剧减少,1985年面积只有7545亩。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土壤耕作 模式

内容

《南城县志》(同治版)卷一之四“风俗”中记载:“农人终岁作苦,高山卑洲荒土皆垦,禾继以麦与蔬……,播秧邻里为伍……,冬间烧野,远望之生灭倏忽,最为有致。盖深山大泽,惧伏虎狼,故烈而焚之以清岩穴,兼取粪田。初春,草茂木芽,斫以沤田,谓之‘斫薄’。又获后撒红花子,春深花草茂密,犁以沤田尤胜。”便是此种耕作制的写照。稻麦两熟制在清末全县面积可观,到民国时期逐渐减少。稻豆两熟制,在民国期间和50年代初期水利条件未根本改善之前,在本县丘陵地区广为采用,尤以上唐、硝石一带最多,是著名的产豆区。1949年全县实行稻——豆耕作制6038亩。1957年发展到41877亩,以后由于“旱作改水稻”,加上硝石区淹没于洪门水库,全县稻豆两熟面积急剧减少,1985年面积只有7545亩。

知识出处

南城县志

《南城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1

本志记述了南城县1912~1985年间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实行改革开放与全面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