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219 条 95 / 682
141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282002
141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基本保留宣平昆剧民生乐社的剧目,并排演了《十五贯》、《取金刀》、《翻天印》、《风筝误》等大戏,改编了《烂柯山》、《白蛇传》(复名)二本大型传统戏,新增了《文武八仙》和《宋江刺惜》借茶·活捉等折子戏。
141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增传统折子戏有:《上寿八仙》、《牡丹亭》戏农,《浣纱记》游湖·采莲·回营·寄子,《琵琶记》大别·南铺·吃饭·糟糠·扫松,《西厢记》游殿,《烂柯山》前逼·后逼,《白蛇传》盗草,《义侠记》挑帘·裁衣·别兄·戏叔·杀嫂·祭兄,《连环记》问探,《...
141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1949年后至50年代初浙江省武义县婺剧演出剧目情况。
141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昆腔剧目正本有:《摇钱树》、《太平春》、《翡翠园》、《花飞龙》、《铁冠图》、《白蛇传》、《蝴蝶梦》、《通天河》、《江牛图》、《双狮图》、《华方寺》、《前后琵琶》、《火焰山》、《金棋盘》、《摘桂记》、《翻天印》、《分水珠》、《红梅阁》、《紫微...
1416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新增微戏小戏、折子戏有:《百寿图》、《九件衣》、《打严嵩》、《击鼓骂曹》、《徐策跑城》等。
1417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现代小戏有《买表记》、《朝外货》、《送货路上》、《打铜锣》、《补锅》、《问路》、《风林渡》、《游乡》、《五叉口》、《东海小哨兵》、《一袋麦种》、《借牛》、《小保管上任》等。经改编的传统剧和神话剧有:《双阳公主》、《三打白骨精》等。
1418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黄金印》高腔,演出7场,观众2548人,平均每场有364人。《二狼山》徽戏,演出22场,观众总数11902人,平均每场541人。《陈三与五娘》梨园戏移植,演出6场,观众总数4038人,平均每场观众673人。《火焰山》昆曲,演出17场,观众...
1419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声腔曲调情况。
1420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武义县文工团时期(1969年至1978年)的演出剧目。
1421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武义县婺剧团(1978年至1988年)时期的演出剧目。
1422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三、四十年代至1982年浙江省武义县专业剧团——武义县婺剧团舞台美术情况。
1423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到了建国后的50年代上述两团行头仍为建国前的旧戏装。1955年,昆婺两团进行了服装改革,采用了水袖、高靴等。到六十年代,受京、越等剧种的影响,改良靠、豹衣、女战衣、褶子(客衣)、改良宫装等在两个团中,开始采用,1963年,昆剧团到上海、苏州...
1424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化妆是戏曲的造型艺术。武义的昆婺两个剧种,按行当分类,脸部造型基本相同。脸谱分三堂造型,即净丑(花脸堂)、生(白脸堂)、旦(旦堂)。建国前净丑分别化妆为大白脸、白方块脸、白鼻头脸,小白鼻头脸,白脸堂不化妆;旦堂,除老旦不化妆外,其他行当都化...
1425
知识出处: 武义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早期戏曲舞台,只有照明灯光。清末民初乡村草台用松明火把照明;庙台、祠堂用青油灯照明;后改用煤气灯。60年代,昆婺两团到农村演出,仍沿用煤气灯照明。1957年前后,两团购置部分灯光配光设备,设专职灯光人员。1961年起使用天幕投影灯。后逐步配...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