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679 条
2022年
679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679 条
其他
51条
动物
9条
工业产品
28条
植物
1条
民俗
328条
水果
13条
疾病
9条
矿产
1条
粮食
3条
美食
1条
艺术
7条
1条
药物
2条
蔬菜
10条
谚语
15条

颗粒列表

共 679 条 40 / 46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586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讨饭莲花,所有演员穿着破衣烂衫,成丑角状。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合,唱词除规定的自我介绍、借路、讨茶和十二月花名、十二月戏名外,可以见景生情,自由发挥,现编现唱。但是领唱人必须由有一定才能的人担任,否则唱不出有水平的东西,会失去讨饭莲花的吸引力...
587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哑口背疯,可由许多人扮成哑父背瘫女的模样。多由女子担任,一人表演一老一少的动作。 哑父以特别的老者人头身穿老者衣服捆在演员胸前,老者一双假手别在女子后腰呈背“女”状。演员下身穿老者粗布裤子,脚穿布袜章鞋,所走的步子要像老人走路那样步履蹒跚。...
588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演戏,主要靠化钱请专业剧团上门演出。剧种以婺剧为主,越剧为次。演戏的名称分平安戏、还愿戏、开光戏、贺寿戏、会场戏等几种。 七十年代前演二天三夜为一“票”戏。八十年代以后,增加了两场为三天四夜。1997年开始,毫塘行政村的贺寿戏每年都要演一票...
589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小唱班的主要导具是各种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民乐)。参加人数8人,每人司二、三种乐器,又充当生、旦、净、丑各种角色,但全是男人担任。 所奏的音乐和所唱的曲词与过去的戏班相同,只是不穿戏剧服装和登台表演罢了。所唱的剧种有徽戏、昆腔和三...
590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奕棋种类繁多,通常有象棋、军棋、围棋等。我们村最盛行的是象棋。近年来,象棋爱好者逐年增多,几乎男女老少都知道它的胜败局。致于象棋高手各自然村均有几名。棋谱古谱有“金橘秘”“金鹏十八变”等。 军棋爱好者主要出在青少年,尤以中小学生居多。围棋爱...
591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麻将,以前是有身份和有钱人的赌博工具,普通百姓家难得看见。近年来农村也掀起了麻将热,甚至进了老年协会,成为老人的消闲玩艺,他们虽然也赌输赢,但那是以娱乐为目的,较小的金钱刺激作赌注的,年轻人就另当别论了。麻将主要分“十三不靠”(亦称“十三不...
592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朴克,在解放初期完全是一种娱乐工具,有“打百分”“四十分”之类。解放后,因解放前的“湖牌”(跟麻将类似,也有钱、索、万之分)没有了,有些人利用朴克代替湖牌作“碰和”用。近年来又发展到“敲老司”、“刮牌”、“五十K”、“三打一”、“二打一”、...
593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翻九楼是一种民间风俗,是我们永康所独有的,但它又是一桩迷信活动,目的是超度冤魂,讨个平安吉庆。 所谓九楼,要用一高一矮的两根松木柱子,立在较平坦的大片田的中间。高的长2丈2尺(鲁班尺),矮的长2丈。两柱相距约一张双人桌的长度,中间用九张长方...
594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旧时插头一天,每个种田侬要先吃一双鸡蛋,每个种下脚肥的,也要先吃一个鸡蛋,然后大家一起吃粽,吃年糕。意味“粒粒种,年年高,快长快大,”谓这开秧门。
595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插秧结束,把有余的秧个,一部分插在田角,以备缺秧时补垦用。还要挑几个秧个回家,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去,称之“关秧门”。
596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旧时田里稻草除一部分切成数段还田肥田外,一部分挑回家中楼上贮藏,作柴烧。其余挑到附近山丘或溪岸有树的地方把稻草造成稻草蓬,迭到树干上去。稻草蓬,形如胖肚花瓶,树脚留空,稻草头尖及作牛饲料、垫栏之用。
597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民间种豆,习惯种“敲豆”。稻谷收割后,不用耕田,只用锄头脑把稻茬敲成臼形(开垦),每垦放上四至六颗黄豆籽,盖上焦泥灰即可,豆苗出土后,根据苗情,旱情和田板情况,锄铲两次就可收获。
598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即封山。要鸣锣晓示,在山上吃禁山酒,酒只准吃,不准带回家,男妇老少都有份。要在山上宣布禁山约,禁山后人人道宋。
599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民间称师傅为“师爷”,称师傅的妻子为“师娘”。学手艺要拜师。一般春节期间和收种结束之两个时期接洽。拜师时一般要担麦饼肉,果子色之类礼品。欲话说:“师爷大如父,师娘大如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600
知识出处: 亳塘村志第一册 | 类型: 民俗
民间绝大多数人家都有用糯米和红粬配制“家酿酒”的习惯。家酿酒,俗称糯米酒、黄酒。老百姓,嗜酒者常饮,要补力时,吃“鸡蛋酒”,会客时、会友时乃办喜事摆宴席,民间也习惯用“家酿酒”作饮料。请客时往往进行猜拳行令,以助洒兴。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