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列表

共 4902 条 6 / 327
76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按鼓带的长度分类可分为三种。
77
低鼓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鼓带很长,鼓身置于左脚背,顶着鼓行进。表演时鼓基本上贴在地面,鼓手前后左右,闪跳抡打。此即“地趟鼓”。
78
中鼓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鼓带适中,鼓身置于左膝以下,离地20厘米。鼓手左腿贴鼓行进,动作稳重沉实,舞姿如抡拳挥刀,刚劲有力。此即“飞抛子”与“洪拳架子”打法。
79
高鼓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鼓带较短,鼓置于左膝盖处,左手握鼓带行进,右手持鼓条击鼓。表演时,左手撑鼓,抛向空中,利用鼓的重量和惯性,甩带抡挥,人鼓翻飞,难度大,技巧高,独具风韵。此即“鹞子翻身”打法。
80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一支传统的兰州太平鼓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最前为锣队,其后是钹队,最后是鼓队。每部分都是偶数,锣队和钹队各占一半,鼓队是锣队、钹队的四五倍。太平鼓队上街行进时,两侧各有一人横向持卷起的旗杆来回走动,以阻隔观众拥向鼓队。最前面是社长,他双手持卷...
81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革命思想的不断高涨,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思想意识及审美情趣发生变化,兰州传统社火及兰州传统太平鼓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太平鼓来说,鼓手的服饰色泽逐渐告别黑色,向白色、红色等明快的色泽靠拢;鼓手佩戴的传统饰件,...
82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服饰一反传统的黑色,改为明快鲜亮的银白色、金黄色、天蓝色。面料一反传统的布料,改为绸缎。款式一反武松服,实际上是皂隶服,改为太平天国服。饰件取消传统的眼镜盒、掸子等挂件,仅保留红色英雄胆、小圆镜等。总之,创新服饰富有时代特色,显得干净利落。...
83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男子太平鼓比传统太平鼓略微小一点,长70厘米,直径40厘米,重12千克。着银白色、金黄色服装的鼓手,挎大红色太平鼓;着天蓝色服装的鼓手,挎天蓝色太平鼓,使之形成整齐美。
84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传统太平鼓队一般为八桶鼓,创新太平鼓队增加至数十桶、上百桶,乃至数百桶鼓,加上锣钹手,表演队伍就更显壮观了。队列有传统的两行,更多的为创新的三四行,甚至五六行。锣钹手一般居鼓队前面,最前面为指挥者,持指挥旗指挥队形的变化,借助旗杆的上下挥动...
85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80年代以来,兰州市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在借鉴传统太平鼓打法的基础上,融入舞蹈、团体操等元素,尝试创新,逐渐形成创新打法套路。据杨玉兰编著的《天下第一鼓——太平鼓》一书,创新打法约有20种。
86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为了增强兰州太平鼓的观赏性,发扬广场舞的优势,甘肃省与兰州市的舞蹈工作者,创新了一系列太平鼓的阵势,诸如“龙舟飞行”“大漠驼铃”“英雄习武”“八面埋伏”“四方抖风”“太平盛世”“鼓舞腾飞”“旗开得胜”“大桥迎宾”“黄河儿女”“女中豪杰”“擂...
87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太平鼓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是女子太平鼓队的诞生。如果说男子太平鼓以粗犷、雄猛取胜,那么女子太平鼓则以矫健、柔美扬名。自古以来,太平鼓是男子的禁脔,囿于思想观念、风俗禁忌,50年代以前,女子不能耍社火,女子打太平鼓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88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兰州太平鼓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城区向郊区,向周边县份乃至其他地区传播,传播的机制大致有四。
89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皋兰县周边的乡村先后划归白银市、榆中县、永靖县、永登县,并在原皋兰县东北部成立皋兰县(治石洞寺)。元末明初在兰州城区产生的太平鼓逐步传往全州,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太平鼓又传往兰州周边县市。在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平鼓的形制...
90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 类型: 正文
清到民国间,由于自然灾害、战乱及屯军等原因,兰州及其周边的民众向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迁移居住,逐渐成为当地的土著。但是他们的始迁祖带来的兰州太平鼓民间艺术,却代代传承,沿袭着与故土的一线联系。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