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变更引起的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089
颗粒名称: 行政区划变更引起的传播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皋兰县周边的乡村先后划归白银市、榆中县、永靖县、永登县,并在原皋兰县东北部成立皋兰县(治石洞寺)。元末明初在兰州城区产生的太平鼓逐步传往全州,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太平鼓又传往兰州周边县市。在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平鼓的形制还是打法,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变化。
关键词: 民间艺术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清初兰州地域辽阔,州境囊括今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皋兰县全部,及白银市、榆中县、永靖县、永登县一部。
  清乾隆三年(1738年),甘肃巡抚元展成奏准,将临洮府知府及附府的狄道县移驻兰州,兰州知州移驻狄道,改临洮府为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以皋兰山而得名,改狄道县为狄道州。将临洮府原辖的金县、渭源县、河州及皋兰县均由兰州知府管辖,又将巩昌府靖远县划归兰州府。至此,兰州府领二州四县。兰州府的首县皋兰县的辖地,即是原兰州的辖地。兰州府的设立,加强了省城的地位,省城、府城所在地皋兰县对兰州府乃至全省各州县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太平鼓的传播就是一例。清代的皋兰县地域辽阔,省城最北的红水、永泰、宽沟、镇虏四堡,距离省城二百五六十里至四百多里不等,与凉州府、宁夏府、巩昌府犬牙相错,管理不易。乾隆四年(1739年),元展成奏准,将最北部红水、永泰、宽沟、镇虏四堡设皋兰县红水分县。1913年将红水分县从皋兰县划出,设为红水县,1933年改为景泰县。1941年在皋兰县城区设立兰州市,此后不断扩大市区面积。新中国成立后,皋兰县周边的乡村先后划归白银市、榆中县、永靖县、永登县,并在原皋兰县东北部成立皋兰县(治石洞寺)。元末明初在兰州城区产生的太平鼓逐步传往全州,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太平鼓又传往兰州周边县市。在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太平鼓的形制还是打法,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变化。
  渭源县清代是兰州府的属县,民国时一度是兰山道的属县,在长期的往来中,它与兰州在文化中多有交流。至今犹存的渭源县灞陵握桥,就是仿照兰州握桥兴建的。明代在兰州形成的祈雨神祇——金花娘娘,传到渭源县,当地也建有金花娘娘庙。同样,兰州太平鼓传到渭源县北部,被称为“八面鼓”,因为挎八面桶子鼓表演而得名。鼓身长45厘米,直径40厘米。鼓身油漆后,纵向分为几个矩形画面,各自彩绘云纹;鼓面正中均彩绘方孔钱图形。鼓带长约2米。鼓条两根,系长60厘米的柳条,各拴五条五彩布条。鼓手戴瓜皮帽,勒头带从额前勒至脑后打结垂于双肩,戴墨镜;穿无领对襟上衣、大裆裤,扎脚把;打系腰,正中垂下60多厘米;着圆口黑布鞋。打法主要是“双鞭跳跃鼓”:右肩挎鼓,鼓身横在左脚前,双手各执鼓条,跳跃分击前后鼓面,穿插夹鼓、地趟鼓、飞抛子鼓以及“鹞子翻身”等打法。

知识出处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太平鼓韵:城关鼓曲源流》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7

本书为兰州太平鼓的介绍,主要从历史渊源、传承发展、文化内涵、保护价值与措施、传承人、兰州太平歌与烟歌子等方面对兰州太平鼓做了全面的介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