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14条
专题
14条

检索条件

共 14 条 1 / 1
1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学名缢蛏,俗称蛏,长街蛏子,是宁海传统产品。肉嫩味美,史有盛誉,驰名中外,是海水养殖中的大宗品种。2008年全县蛏子养殖面积58560亩,产量48500吨。
2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俗称蛎黄,宁海县西店盛产褶牡蛎,有700多年的历史。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载:“宋进士冯唐英避乱隐此,见岩边牡蛎盛生,教居民聚石养之。”并有“牡蛎出铁江为佳”之赞语。铁江位于象山港尾西店,尤以西店牡蛎著名,驰名江、浙、沪一带,牡蛎是海水养殖中...
3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宁海蛤蜊品种有文蛤、花蛤、青蛤3种,其中长街青蛤2003年获浙江省博览会金奖。1995年开始以传统方式刮苗养殖,2007年人工育苗成功,开始大面积养殖,2008年发展到10305亩,产量8350吨。
4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俗称蚶子、真蚶、瓦楞子,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尤以象山港泥蚶为最佳,历史上曾为贡品。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本县苗源不足,发展缓慢,80年代初,采用投亲贝增殖,繁殖保护等措施,1997年人工育苗成功,养殖面积和产量均有发展和提高。
5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宁海毛蚶资源丰富,1981年开始人工养殖,其肉质不亚于泥蚶,2008年全县毛蚶养殖面积40170亩,产量14844吨。
6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风味独特,品质优良,长街泥螺尤为著名。由于自然采捕量少又不稳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89年伍山、山头乡渔民,采集海涂上的“泥螺蛋”(卵群)筑土塘蓄水孵化,培育成幼螺,开创了人工养殖泥螺的先例。1990年长街月兰村村民黄金富,用刮苗暂养分苗...
7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2008年9月底产卵4万余颗,送育苗厂人工孵化育苗试养成功。
8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香鱼是宁海名贵淡水鱼,肉嫩味美,香气特异,清代为贡品。香鱼产于凫溪、白溪流域,自然生长数量不多。解放后,由于修建水库、整治溪流,以及沿海的环境污染,香鱼已濒临绝迹。1979年,浙江水产学院曹克驹老师等技术人员历经4年的科学研究,成功繁殖了香...
9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河鳗人工养殖始于1987年,紫溪乡江窑村村民邬荣湖等4人,在县水产局科技人员指导下,建池塘2.6亩,收购野生鳗种,用止水式方法养殖河鳗,产成鳗2吨。1988年4月,县水产局在南溪温泉创办河鳗养殖试验场,由局科技人员负责养殖,从福建莆田市聘请...
10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俗称甲鱼,营养极为丰富,长期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1991年,县第二职业中学,建池300平方米,采用大棚保温,地灶加热,放养幼鳖1081只,公母种鳖各170只,用饲料投喂,由于成本高,无利可图而告终。
11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俗称小龙虾,属虫壳类动物,市场价格2~3元/斤,2003年小龙虾身价抬高,市场价格升至12~14元/斤,2008年全县已发展到900亩,主要产地集中在长街、力洋、茶院等地。
12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学名红螯螯虾,越溪乡养殖户在县海洋与渔业局的扶持下,2006年引进,养殖面积30亩,2008年人工育苗取得成功,养殖面积发展到130亩。
13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牛蛙是一种大型肉用蛙,古巴引进,1991年8月桑洲镇田洋芦村民,到鄞县邱二村参观学习牛蛙养殖技术,9月由宁波市燃料公司投资一部分与田洋芦村7个养殖户共同合资经营牛蛙养殖,并从邱二村引进牛蛙蝌蚪3.5万只、种蛙70对,成了宁海县牛蛙养殖第一村...
14
知识出处: 宁海县志1987-2008 | 类型: 专题知识
史氏鲟系古老的珍奇鱼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营养丰富,味感鲜美。2003年一市镇下洋陈村开始养殖史氏鲟,但规模较小。2005年永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白溪水库下游开始养殖史氏鲟,面积3亩,苗种来自北京受精卵,通过培育育...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