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莒南县” 相关
共 654 条 3 / 44
31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莒南县薛家窑村,因烧制泥陶器而得名。从前这个村取名营子官庄,宋代农民起义军红袄军占据马髻山建立抗金根据地时,曾在此安营建窑,烧制军用泥陶器,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那时这里烧制的泥陶器已很有名气。嘉峪关一带长城上面的泥陶兽头就岀自这里。因从事烧...
32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马鬐山,亦名蟒山、蟒齐山、马子山、磨旗山,位于莒南和莒县交界处,南距莒南县城约21公里,北距莒县县城30公里,海拔662.2米,占地30平方公里。现被占地30平方公里、蓄水2.7亿立方米的陡山水库三面环绕。其山势雄伟,绿水荡漾,环境优美,景...
33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临沂地区板栗,以栗果均匀整齐、皮薄易剥、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等特点而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是山东的名贵土特产。 临沂地区栽培板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栗树的主要分布区域,除了费县、郑城、临沭3个县外,还有莒南、日照、蒙阴、沂水、沂...
34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沂蒙茶属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临沂地区的山茶历史悠久、《蒙阴县志》、《重修莒志》都有记载。明朝兵部尚书王越任山东按察使期间,曾作诗《咏蒙山茶》,称“冰绡碎剪春先叶,石髓香粘绝品花”;“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高度赞颂了蒙山茶的...
35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蟾酥,系指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餘或黑眶蟾餘的耳后腺或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加工品,其形状扁圆,直径7—10厘米,中心厚度为1.5—2厘米,每公斤8一10个。因蟾酥主产于沂蒙山区莒南县,故称为莒南蟾酥。
36
知识出处: 临沂文化集粹第三册 | 类型: 正文
在山东省莒南县坪上镇东北方向3公里处,有一个在附近很出名的村庄一一大铁牛庙村,在村东南角的原铁牛庙遗址,有一块被称为“铁牛”的巨型铁质物。1985年6月,据南京大学教授王鹤年、储同庆、邱德同和南京地矿所李瑛等人的现场观测、化验和社会考证,确...
37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莒南县建于1941年1月。因由莒县南部划出为县,故名。它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至北纬35°00′至35°23′。东临日照市,西邻临沂市、南靠赣榆县、北与莒县接壤。东西长55公里,南北长43公里,地表总面积1752平方...
38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刘兴元,山东省莒南县刘家东山村人,1908年10月生。父亲给他起名刘惟芳,取流芳百世之意。入小学后,塾师为他改名为刘兴元,寓意为兴旺发达之始。
39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庄明远原名庄振华,1901年11月29日生于大店镇一个地主(德兴堂)家庭,书香门弟。他幼承家教,勤奋好学,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五中学(临沂五中),修业四年,又入南通纺织专科学校。毕业后,经考试被录取为半自费留英学生,因受母命未能如愿。后赴广...
40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薛大娘”,名叫张秀菊,1903年生于莒南县曹家庄子一个贫农家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她积极从事农村妇女工作,其模范事迹闻名沂蒙山区。因其夫家姓薛,故当地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薛大娘。
41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毛永传,山东省莒南县北高庄三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50年赴朝鲜作战,曾任上甘岭英雄连连长,后被评为二等残废军人。 毛永传出身于贫农家庭,3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乡,幼小的毛永传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讨饭谋生。7岁时雇给人家放牛。1...
42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莒县南部的广大地区(即今莒南县),从1919至1937年期间,军阀混战,土匪横行;水、旱、蝗虫等自然灾害迭起,加之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广大劳苦大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最为严重的是1919年至1929年,在这十年的岁月里,板泉...
43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日寇侵占中华大地,炎黄子孙受尽铁蹄蹂躏,更有汉奸、恶霸、土匪,借机横行乡里,鱼肉人民。1940年前,莒南东部的坪上,日照南部的安岚、碑廓、巨峰一带,200余个村庄除受日寇欺凌外,杂牌军陈海独立营、恶霸地主徐丁、汉奸胡浩廷狼狈为奸,破坏抗日,...
44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1940年,刘忠贤20岁时,由于家中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想找个地方混碗饭吃,但苦于无处投奔。后经本村一长辈介绍,刘忠贤投军良山口,误入大匪首朱信斋匪营。
45
知识出处: 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 | 类型: 正文
抗日战争时期,凸凸凹(今东于家湖)村的地主,韩德光勾结官府,联合组成了一支反革命武装--安团。他们在凸凸凹一带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破坏滨海地区的抗日运动。为此,滨海地区党组织决定,消灭这支反革命武装。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