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程颐” 相关
共 229 条 11 / 16
151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熹继承了二程的天理论哲学、道统思想、经学和“四书”学,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他在建构自己的理学体系时,选择接受了二程的天理思想,以天理论作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152
知识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 类型: 正文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南宋时期朱熹和陈亮在道德问题上的争论。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源于对于“权”的理解和应对方式。朱熹强调坚持道德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不寻常的手段,而陈亮则强调实际情况的权宜之计。他们对于“义”和“权”的关系以及道德与权宜之间...
153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对人性与性善之间关系的理解。文章指出,朱熹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的行为不是主体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由内在的仁义礼智之性引导而出的。同时,朱熹强调人伦秩序作为本源性的存在秩序,具有普遍必然性。
154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哲学中的气质之性概念,并分析了其理论背景和内涵。朱子认为气质之性是与天地之性相对而言的概念,是解释人性中存在的不完美部分的关键。气质之性的提出是基于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挑战和其他学派的相关论述的回应。朱子认为,气质或气禀会抑制主...
155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复性”是朱子哲学的重要命题,与“学圣”这一理学中的重要命题相关联。朱子认为,“学”的本质内涵是对“先觉者”的“效”,即效法。而“学圣”则是效法先觉者的最高目标,最终达到“明善而复其初”,即“复性”。在宋代之前的儒学传统中,“圣人...
156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修己治人的重要工夫,读书是实现这一工夫的基础。同时,他总结和提炼了先秦儒学的工夫进路,为后世学者的自我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157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子认为,格物致知不仅涉及德性问题,还涉及实践能力的问题。在朱子看来,君子人格应该是德性主体和实践主体,只有才德兼备才能称为君子。实践能力是每个现实的主体都应该具备的。同时,朱子强调《大学》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为学的基本...
158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诸儒鸣道集》的版本和学术价值,并对比了其中所收录的周敦颐的《濂溪通书》与朱熹所编订的“南康本”《太极通书》的异同。通过对比发现,《鸣道本》是最早的版本,且在内容上与“南康本”有所不同。此外,《鸣道本》中未收录《太极图》,而“南康...
159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鸣道本《横渠经学理窟》是宋刻全本,受人关注的是它的卷数问题,以及其与二程语录之间的内容重叠问题。
160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 类型: 正文
本段讨论了“居敬行简”这一品质的内涵和实践。其中涉及到仲弓对子桑伯子的提问,孔子对仲弓的认可,以及程颐等人的解释。文章还探讨了“居敬”和“行简”的关系,指出二者是相辅相成、内外贯通的两个层面。同时,也强调了居敬行简在管理上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161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朱子对程颐言仁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和解释,认为程颐的仁学思想是构建新仁学的基础。程颐认为仁是性,爱是情,故以爱说仁会导致本体之性与发用之情发生错位。程颐提出“仁即道”的命题,认为仁是百善之首,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朱子早年从学李侗时便已...
162
知识出处: 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下册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茶山对汉注评价较高,尤其推崇朱熹的《卦变图》和《易学启蒙》。他认为朱熹成功地补充了荀爽、虞翻论卦变的不足,解决了有关卦变的长期争论,恢复了《周易》本来的卜筮法。同时,他也批评了程颐、邵雍、王应麟、来知德等宋明易学家,认为他们或受王...
163
知识出处: 朱子学刊·第二十九辑 | 类型: 正文
《仪礼经传通解》由朱子发起,历经朱子、黄榦、杨复三代学者前赴后继才编撰完成的礼学作品。朱子编撰《仪礼经传通解》的内在动力源自下学上达的工夫,而学术根源则是远承二程切问近思的治学方法,直接触发的原因则是宋代忽略礼学的学术偏差。正是三种因素促成...
164
知识出处: 清初福建朱子学研究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朱熹主张结合先儒传注与其他典籍,注解经典,治经上取长补短。他重视先儒的注经方法,善于引用其他文献,批判性地吸收各家观点,并通过比较穷究异同,最终达到准确理解经典本义的目的。
165
知识出处: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 类型: 正文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朱熹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诠释,包括其下学上达、仁礼关系以及与理学体系建构的关系。通过对朱熹不同时期对“克己复礼”的诠释分析,论文展现了朱熹在儒家经典解释上的创新和贡献。同时,论文还将朱熹的诠释与传统儒家、经学家的诠释进行了比...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