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天津” 相关
共 48 条 2 / 4
16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描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天津和北京地区的情况,包括联军对当地居民的烧杀抢掠、对文物的掠夺以及传教士的参与抢劫等恶行。文章揭露了八国联军的暴行,对受害者的苦难和悲惨境遇表达了同情和悲愤,同时也谴责了传教士的虚伪和贪婪。
17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津大直沽酿酒业的历史和出名情况,以及直沽白酒的酿造技术、发展历程和知名程度。
18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津小吃的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的历史和特点。文章通过对这些小吃的由来、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品种创新等方面的描述,展示了天津独特的美食文化和小吃产业的繁荣。
19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津的会馆历史和文化遗产,特别介绍了广东会馆的建立背景、建筑风格、活动历史及其具有的历史意义。
20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 类型: 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天津劝业场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天津租界的设立和地皮价格的上涨,以及高星桥购买地皮、兴建商场的过程,还有商场开业后的经营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21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马可·波罗是欧洲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先驱,他在1275年来到中国,称苏州为像威尼斯的城市,杭州为最美丽华贵的天城。他两次到访天津,并推动了天津制盐业的发展。天津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海河岸边开辟了马可·波罗广场和马路。
22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的发祥地是三岔口,元朝时期设置了海津镇。天津因漕运而兴起,逐渐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商港和转运中心。清朝时期,天津的工商业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同时还是近代化海军和新式陆军的基地。
23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三岔河口是天津市区最早的居民聚落点和经济文化发祥地,唐宋时期是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交汇处,元代成为漕运的转运重地。明朝时期,天津因燕王朱棣在此渡河南下而命名,并在三岔河口西岸筑城设卫。然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取代了中国古建筑,...
24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在元明清三代成为了华北、东北、西北的物资集散中心,因为大批海船、河船聚集在此。随着大量江湖艺人的涌入,出现了多层次的市民文化。天津的曲艺门类包括评书、相声、天津时调、京韵大鼓等,其中评书有细致生动、平淡自然、俗中见雅、富有风趣...
25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直沽酿酒业始于元代,天津成为商业中心城市后,酿酒作坊多达数十家。清代诗人曾赞美直沽药酒。民国初年,大直沽义聚永烧锅经理刘香久通过宣传和游历海外,使直沽白酒走出国门,获得很高赞誉。法国人称赞“玫瑰露”为“中国的白兰地”。
26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小吃三绝包括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狗不理包子以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而著名,曾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好”。耳朵眼儿炸糕则以其外皮酥脆、内馅松软、香气醇郁而著名。而十八街大麻花则以其酥脆可口、味美可口、存放时间久而著名...
27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以捏制泥动物起家,敢于创新,富于想象,所塑作品题材广泛,人物栩栩如生。他的作品曾在巴拿马赛会和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多项奖项。张明山还是一位富有爱国正义感的艺术家,其作品《天津教案》展现了中国人...
28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杨柳青木版画源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末,桃花坞的木版画传到了杨柳青,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杨柳青年画业发展迅速,技艺提高,内容丰富,形成了构图丰满、雕刻笔法匀整、色彩鲜丽的特点。戴家第六代传人戴莲增画样最多,业务量最大,雇员200多人...
29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天津最早的会馆是浙江乡祠,之后清同治年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建立安徽会馆。天津广东会馆是天津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会馆,建成于清光绪三十三年,设计精美,既有北方建筑特色又有南国地方风情,规模为天津各省会馆之冠。广东会馆不仅是...
30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 类型: 插图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