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7154 条 62 / 1811
916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70年起,宁海多个公社和单位陆续办起电影放映队。1973年,城关的35耗机转移到其他地区放映。至1986年,全县共有电影放映队107个,工作人员192人,全年放映电影24518场,观众达1299.6万人次。
917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电影放映事业自1955年起逐步发展,历经多次人事变动和队伍建设。1974年宁海电影院建成,1980年代进行多项改革,包括建立区电影管理站、办起企业公司等。1989年电影事业转入个人承包阶段。
918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电影宣传自电影放映队建立以来,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包括幻灯、电唱机等。电影院建成后,增加了平面橱窗、影片预告栏等宣传形式,影评文章数量多且获奖,年平均达130余篇,曾获市级影评大奖赛多个奖项。
919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50年代,宁海开始幻灯放映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局发放的铁壳幻灯机和华东50式幻灯机,由文化馆负责并定期到学校放映。1954年后,幻灯成为宁海电影放映队的宣传工具,深入山区等地进行放映。
920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1987年3月,宁海电影院对休息室进行改建,将其打造为“洞天乐”游艺厅,内部设有餐厅、咖啡馆、舞厅和电子游戏等设施,同时还在门厅三楼开设了电视录像室,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娱乐选择。
921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近年来,宁海电影院上映了多部优秀影片,如《少林寺》、《高山下的花环》、《海市蜃楼》等,每天放映场次高达7-10场,吸引了大量观众,累计观影人次达到了2,257,071人。
922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电影事业中,茶院等7个电影放映队获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县电影公司多次获省、县先进集体称号。王庆标等人获先进个人荣誉,其中王庆标曾出席北京电影系统群英会,王秀峰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代表。
923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在民国时期无专设剧场,利用祠堂庙宇演出。1938年办起售票的固定剧场“越声剧团”。建国后,宁海剧场历经改名、改造和新建,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宁海剧院建成后,吸引了众多省级剧团前来演出,剧种丰富多样。
924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宁海城乡无专设剧场,演戏多在祠堂庙宇。1938年,钱宝森等人在钱家祠堂搭棚创办“越声剧团”,后改称“宁光戏院”,票价不等。1942年戏院毁于火,后迁回钱家祠堂继续演出,座位增至500多个。
925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建国后,宁海剧场历经改名与改造,1968年宁海剧院建成,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有座位1050个。剧院建成后吸引了众多省级剧团前来演出,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剧种,成为宁海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926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剧院建成后,初靠财政拨款弥补亏损,1979年起扭亏为盈。1978-1989年间,年平均演出52场次,观众44.42万人次。1988年起更新录像设备,至1989年底,年平均放映1984场次,观众30.52万人次。
927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宁海剧院建成后初靠财政拨款维持,1979年起扭亏为盈,年演出场次和收入增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院开展多种经营。至1989年,全年盈利达历史最高。1978-1989年间,年平均演出52场次,观众总数达44.42万人次。
928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记述了为了丰富文化生活并提升经济效益,宁海对录像放映设备进行了全面更新,自1988年12月起使用150英寸索尼投影和“爱浪”录像机进行放映。至1989年底,年平均放映场次达1984场,吸引了30.52万人次的观众。
929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介绍了宁海县图书馆(室)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的发展历程。建国前,宁海县通俗图书馆在孔庙文昌阁创办,后并入民众教育馆。建国后,图书馆经历了多次沿革,藏书量逐渐增加,活动也更加丰富。同时,区、乡(镇)、学校图书室也逐渐建立和发展。
930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