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前的宁海剧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13020020240000626
颗粒名称: (一)建国前的宁海剧场
分类号: J946
页数: 1
页码: 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宁海城乡无专设剧场,演戏多在祠堂庙宇。1938年,钱宝森等人在钱家祠堂搭棚创办“越声剧团”,后改称“宁光戏院”,票价不等。1942年戏院毁于火,后迁回钱家祠堂继续演出,座位增至500多个。
关键词: 宁海县 剧院 宁海剧场

内容

民国时期,城乡没有专设剧场,演戏都利用原有祠堂庙宇作为演出场所。如城内的城隍庙、锡福殿、花楼庙、孔庙、水亭庙、东岳宫等;乡村较大的有:大里的双枝庙、深甽的隔水庵、西店的王家庙、朱行桥的皇封庙、大路的洞口庙、冠庄的都总庙、黄坛的慈云寺、茶院的白鹤庙、七市的土地庙等。每逢传统庙会,即筹资演戏。宁海本地的戏班有“平调”、“三坑”、“徽班”(后称京剧)、嵊县来宁海落户的越剧。还有绍兴高腔和黄岩乱弹等,都是在城乡的祠庙中演出。
  民国二十七年(1938),邑人钱宝森、葛逢源等在县后钱家祠堂搭棚,办起“越声剧团”,为宁海城内第一所售票的固定剧场。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称“宁光戏院”,票价分一角、五分、一角五分。越剧有:《白蛇传》、《杜十娘》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宁光戏院”毁于火,旋借东岳宫和合台继续演出。不久迁回钱家祠堂,建座位500多个。

知识出处

宁海县文化志

《宁海县文化志》

本书客观记述了浙江省宁海县文化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为各界人士了解宁海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