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60790 条 3755 / 4053
56311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且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借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56312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厚佳佳点(点心)清110安溪县志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各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56313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56314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
5631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
56316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 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
56317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56318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入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
56319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入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
56320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拜天地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
56321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请茶。
56322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
56323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咮、咮、咮”,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
56324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会亲报生日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日”,男家盛意招待。
56325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