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188 条 119 / 1680
177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小麦品种为小红芒。50年代更换山西大白麦(泗水三八麦);60年代初推广碧玛1、4号,后为济南2号、4号、6号、9号、12号等良种。随着生产条件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70年代更换泰山1号、4号、5号、蚰包等。80年代更换济南13号、14...
177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玉米品种多为小粒红、小红脐;50年代中期更换为金皇后、白马牙等良种,种植面积10万亩,亩产量提高20%。60年代更换双跃3号、150号、80号,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亩产近400斤。70年代中期更换泰单71、群单105。70年代末80...
177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50年代由农家品种更换为胜利百号、懒汉,全县种植面积20万亩,亩产提高50%以上。60年代更换华北52-45、北京553、济南红,占全县地瓜面积的90%。70年代更换徐薯18,面积约20万亩,比胜利百号亩增鲜瓜500斤。1984年全县普及优...
1774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2年引进斯字2B棉,在拾屯试验繁种48亩,平均亩产皮棉150斤,最高161斤。1953年全县大面积推广。1958年棉花品种又更换为岱字15号,亩产比斯字2B棉提高10%。1977年引进示范鲁棉1号,1980年全县普及,因调整种植业内部...
1775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家品种为小白花、滚龙珠、平顶黑、平顶黄,亩产170斤左右。60年代,引进齐黄1号等良种。后又推广东懈1号、双跃5号。1980年以后推广鲁豆1号、4号。1987年,全县大豆当家品种主要是鲁豆4号。
1776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家品种为黄罗伞、打锣锤。60年代仍以打锣锤为主,同时推广鹿邑歪头。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主要种植多头高粱和杂交高粱——晋杂5号、原杂10号,占播种面积的70%。后因杂交高粱品质差,1974年淘汰。1987年全县高粱种植面积仅有3200亩,...
1777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一、小麦良种繁育 ,二、玉米良种繁育 ,三、地瓜良种繁育,海南岛培育原杂号高粱种。
1778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55年,多采取田间去杂,实行片选或穗选留种。1962年县种子站在桃园公社前韩大队繁育碧玛4号400亩,产种15万斤,推广全县。1964年,又在前韩大队、拾屯大队繁殖济南2、8、9号良种1000亩,产种38万斤,加快了良种更新。1970年...
1779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2~1968年,先后在前韩大队、拾屯大队及各公社重点科技队配制玉米双交种双跃3号、80号,制种面积由1000亩发展到5000亩。常年产种15~80万斤。1970~1985年,每年配制玉米杂交种8000~10000亩,主要分布在拾屯、岳...
178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1~1965年,每年繁育地瓜良种“华北52-45”300亩,90万斤。1970~1978年,每年繁育“徐薯18”1000亩,300万斤。自1984年,高倍繁殖地瓜新品种“77-6”,两年内普及全县。
178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70年,县革委组织近百人的育种队赴海南岛培育原杂号高粱,育种30多万斤。1972年全县种植10万亩,亩产800~1000斤。后因杂交高粱品质差,且赴海南岛路程远,费用大,成本高,收益低等,育种终止。
178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描述了肥城县植物保护其中包括病虫预测预报,病虫害防治,田鼠防治 ,植物检疫。
178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对病虫测报方式进行了改革:一是由印发科技资料改为用有线广播传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对村民小组长、科技带头户、种植专业户定期培训,带动农户;三是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1784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文包括一、虫害防治(人工与药剂防治,生物防治),二、病害防治(地瓜黑斑病,地瓜根腐病,棉花枯黄萎病)。
1785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农作物地下、地上主要害虫有:蝗虫、粘虫、麦红蜘蛛、麦蚜、玉米螟、玉米蚜、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粟灰螟、高粱条螟、高粱蚜、大豆造桥虫、大豆食心虫、豆天蛾、大豆蚜、花生蚜、蛴螬、蝼蛄、金针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叶蝉、飞虱等。据1980年...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