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188 条 54 / 1680
796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民国初,该村聚赌成灾,民国二十三年(1934)正月十五被国民党官方查获近20人,罚款大洋300元,后托人将款要回,村里用这笔钱办起了河北梆子剧团“同乐社”。社长张祚昌、张玉坤。演员有古俊奇、赵庆刚、张玉堂等40余人。
797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1950年成立河南梆子剧团,聘李吉故、展希臣为教师,主演田合梅、袁法柱、吴成坤、鲍光斌、邱国中、董光生、王庆荣等。主弦袁法海、指挥袁存兴。剧目有《反徐州》、《济阳关》、《骂殿》、《桃花庵》等。戏箱两蟒两靠。
798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初成立,郭柳沟杨树甲为教师。剧种为河南梆子。剧目有《五凤岭》、《樊梨花征西》等。 旅店剧团:建国前曾成立过剧团,建国初重新成立河南梆子剧团,主要剧目有《日月图》、《金鞭记》等。
799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1951年成立,剧种河南梆子、宋柳沟何祚水、韩文怀为教师。剧目有《对花枪》、《豹头山》、《反西唐》等。 北高余木偶剧团清末民初,孟昭乾、孟广宗等人组建。
800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曲艺种类主要有渔鼓、大鼓、山东琴书、评词、河南坠子、花鼓等。建国前,艺人大都因生活贫困,走乡串村或逢集围场演出,以卖艺维持生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进步艺人利用曲艺开展宣传活动。建国后,开始说新书、唱新戏。“文化大革命”开始,曲艺受...
801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建国前,境内有民间吹打乐班3个,多为群众婚、丧演奏。乐班多由本族本户组成,世代相传,以此谋生,社会地位低下。建国后,乐班艺人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政治地位提高。他们除了为群众婚丧演奏外,还参加一些文艺会演和庆贺活动。
802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雕刻和泥雕两部分内容。
803
雕刻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据发掘的文物考证,两汉时期境内已有大量画像石刻珍品,如大留村北出土的狩猎图、五铢图、吉祥图、射鸟图、三龙相戏图、持戟卫士图等。有一块长4米的石头上雕刻“车马出巡图”,有18个人物,11匹马,拉5辆车。
804
泥塑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旧时,境内庵观寺庙百余处,均塑有各种佛像神像,小至尺许,大到丈余,栩栩如生,作者已不可考,相传东衡鱼赵元河会塑神。
805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记录了石横镇的剪纸、绣花、割花、印花情况。
806
剪纸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旧时,女子大都穿绣花鞋,幼童则穿猫头鞋、割花鞋。妇女的针线筐里均有花样本子,里面专夹放各式的剪纸花鞋样,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鲤鱼跳龙门”、“蝴蝶双展翅”等数多个品种,多为花卉虫鸟。
807
绣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旧时,农村女子未出闺即拜师学活,其中一项为绣花。绣花即用钢针和各种花线在鞋面上根据自己喜爱的花样绣出花来。绣花亦称“插花”,姑娘和年轻媳妇的花鞋用线多鲜艳,中老年颜色则平淡。除做鞋外,枕套、袜垫、童帽上也经常绣花。
808
割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给儿童做鞋,鞋面多用割花。花样多用猫头或蝴蝶。幼童的棉鞋因与连脚裤配套,故鞋大形圆,称猫头鞋。割花工艺简便,用各色粗花线在鞋帮上绣成花后,再用刀子将两片鞋帮割开,即成生动活泼的割花。割花不仅美观,而且割花鞋耐穿,故至今割花艺术仍代代相传。
809
印花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旧时,境内居民做衣服、被褥多用粗布,一些染房为满足用户需要,设计出花纹图案,刻在木板上,用特制的粉子将花纹、图案印在白布上,将白布在染缸里染成兰、绿等色后,再洗去粉子,既呈现出各种白色花纹,再将布料做成衣服、被褥等。
810
知识出处: 石横镇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记录了石横镇民间文学情况。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