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34 / 669
199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冬至,也叫冬节。平潭民间有两项主要活动,一是祭拜祖先,一是“搓圆”(做冬节刈)。两项活动都在冬至前一天进行。先是祀祭祖先(基督教、天主教徒无此习俗),至晚餐后,各家各户点起红烛,摆上红橘,男女老幼围坐一起开始搓埘。料分糯米甜料和薯...
1997
纳采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男女双方订婚后,接着要“请期”,预议聘礼。男家若准备当年迎娶过门,就须知会媒人通知女方亲家,名日“乞亲”。
1998
迎亲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结婚日新郎到女家去迎亲,民间叫做“邀新人”。女方则请三两位未婚女郎为伴同到男家,新郎迎新娘到家门口。!日时还有许多习俗礼节,现多已淘汰。男方放鞭炮迎新人,由一位“福寿双全”年长女性或雇请的喜娘(俗称伴房妈)扶新娘进门,举行鞠躬等简...
199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新娘进门,新郎家预先选派一位聪秀男孩候在门口,接过嫁妆中的新马桶,俗称“掼(提)马桶”。男孩提着马桶先进新房,和早待在房里的其他小孩一道把新房门关上。
2000
回门 析出资源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旧时,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就派人(大多数是新娘弟辈)请新婚夫妇回娘家。平潭旧称归宁,也叫请回门或“请头行”、“请三日”。50年代后期,逐步改为结婚次日就请回门。这天由女方父母设宴款待女婿、女儿。平潭习俗,开宴时,席前捧出蛋面,让...
200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间素把丧事称作白事(与婚嫁等喜事相对而言),包括立喜寿、筑坟到出殡、人葬、伏山等内容。
200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为上寿老人预制棺木,平潭俗称“立喜寿”。立喜寿时,寿板上要贴红联,悬挂红布、红筷子;已出嫁的女儿要买蛋、面祝贺。有些地方,制作棺木工钱还由女儿负担。
200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上寿的老人在弥留之际要从卧室移到祖厅或家中厅堂,俗称“出厅”,亲属要陪伴守护。在异乡的亲人,也要尽可能赶回来与之见上最后一面,聆听遗言。若老人在外面逝世,来不及在死前移到祖厅,一般不举行出厅仪式。未上寿者逝世,俗称夭寿,无资格举行...
200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死者临终时,亲属要为之梳头、更衣、穿鞋、戴帽。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寿衣一般由出嫁的女儿缝制。平潭习俗穿寿衣、裤要单数不能双数,忌穿毛类。旧时死者脸蒙白纸,眼盖铜钱,此俗已渐革除。人殓时,长子抱头,女、媳、孙等抱腰、膝、脚。人殓后,...
200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间丧事中以出殡为最大的事项,多在上午举行。出殡仪式由较有声望的人主持。旧时殡礼司仪由职业礼生担任。50年代后殡礼从简,多开追悼会,不举行祭奠仪式。
200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间除婚嫁、丧葬等红白喜事外,还有做寿、满月、周岁、盖屋上梁、兄弟分家、乔迁等喜庆习俗。
200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灵柩送到墓地后,依俗要按时辰进葬。进葬一般选择涨潮时间,寓意后代子孙能如潮水般兴旺发达。有些村俗,进葬后丧家孝男(长子)要引亲属绕墓左右各转三圈,边转边向墓上撤少许泥土,以示向死者作最后告别,也叫“环棺”。然后,覆土掩埋或封闭墓门...
200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安葬完毕,出殡队伍将白色灵旗(幡)换成红彩旗,亲属脱下孝服扎上红头绳,埋葬死者的工具都贴上红纸条,然后孝男或长孙捧遗像列队返回,俗称回龙。回龙队伍一般不走来时路。回到家中挂上遗像后再举行祭灵,由长者率全家向遗像跪拜或鞠躬。事后,丧...
200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葬后次日,丧家要到坟地烧纸钱祭奠和培土,做最后整理墓地的工作,俗称伏山。到此丧葬活动才算结束。
201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凡年满50岁的老人在每年生日时,已出嫁的女儿均应给做寿的父母送蛋、面、猪脚及衣物等祝寿礼物。平潭有“男做九、女过十”的旧习,即男性的生日(做寿)要提前一年做;女性则逢十做。遇到逢十寿诞尤为热闹。祝寿事宜均由儿女操办。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