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10032 条 132 / 669
196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清光绪元年(1875年),江心镜神甫在今城关合掌街购房创办收抚弃婴的“慈善”机构,收养少量女婴。民国4年(1915年),在天主堂右侧建“仁慈堂”。至1949年,先后共收养120多名女童。由于生活条件差,治病不及时,不少女婴夭亡。中...
196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民国13年,教会于城关天主堂创办“圣若瑟小学”(初小),免费招收教会内外学龄儿童70多名,聘请两名教师。主要教读《圣经》和有关天主教教义知识的《要理间答》及《国文》、《修身》等课本。
196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有天主教堂14处、公所4处。90年代,落实宗教政策后,各乡镇经批准新建堂点16处。至1995年除下iff场和一埠两处公所废圮外,全县有天主教堂(包括支堂)30处、公所2处。
196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城管天主教堂位于城南原县署左侧(县公安局现址)。教堂仿欧式土石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大厅可容纳600个座位,其规模居当时全省天主教堂之冠。
197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天主教乡镇堂所分布情况。
1971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1953年2月,县委统战部成立,宗教工作划归统战部分管。1955年县委统战部与宜传部合并,仍兼管宗教。“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县革命委员会政治组统战组负责分管宗教,但此时全县宗教几乎全部停止活动。1977年8月,统战组撤销,宗教工作...
1972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进入80年代,县委统战部、县政协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落实宗教政策,除报批落实开放潭城、苏澳、澳前的6处教堂和教会活动点外;同时,落实归还城关天主教堂大部分堂址及金峰寺等宗教场所。至1989年,计落实归还基督教堂所27处,天主教堂所...
1973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除道教还没有团体组织和所属宫庙外,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均有活动场所和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类宗教场所一般自养自治,政府取放任自流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重视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工作。县宗教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务院...
1974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寺庙庵堂早期多有僧人、尼姑住持,掌管大小事务。较大寺院设有方丈、监院、维那、知客、知殿等职僧,中等寺庙也有住持、知殿(香火和尚)等,小寺庙一僧多兼数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僧尼还俗,寺庙多由村居或生产队看管。
1975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平潭基督教卫理公会13个牧区均属平潭教区领导。教区设区议会,牧区亦设议会。牧区之下设属,每属(聚会点)至少10余户。基督教各基层堂点设堂管会,由教徒选举堂管会成员来管理本堂事务。基督教通常在圣诞节或复活节时举行教区年会,报告各堂所...
1976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卷介绍了平潭岛民淳厚善良,勤劳朴实,自古以来的风俗具有浓郁的海岛特色。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服饰、饮食、婚姻、生养、丧葬、节日、交际、信仰、禁忌等习俗,与其他地方汊族的习俗,既保持诸多方面的共同性,也有本地的独特性。就是县境内各村落、岛屿...
1977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时令节日。
1978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
1979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旦,俗称“初一早”。有“初一起得早,全年事事如意”之说。午夜刚交,就有人放鞭炮。早餐,各家各户吃线面、“太平蛋”,祈求“太平如意、福寿绵长”。
1980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介绍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是旧时平潭民间最热闹的节日。其时有扎花灯、舞龙、舞狮、踩高脚、排鳌山、放烟火、烧瓦塔等活动,使“做上元”、闹社火以来的娱乐活动达到高潮。正月十五夜,城关居民有吃元宵丸(汤圆)、点长明灯的习俗,50...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