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共 25188 条 141 / 1680
210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主要生产毛巾被、浴巾、枕巾、面巾、方巾5大类44个品种,123个花色。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跻身国际市场,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出口总量达500万混合条。
210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内造纸业起源较早,但不发达。湖屯镇纸坊村,约建于唐朝末年,时因该村有手工造纸作坊而得名。安临站乡的纸房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青龙村。后因该村开设造纸作坊,故改名纸房村。1937年,县内手工造纸作坊7处,...
210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印刷业始于清乾隆年间。1937年主要印刷丧帖、请柬、家谱和经典。1961年更名肥城县印刷厂。1978年,增设彩印,增加了照相、制版、胶印制版工艺和打纸型、铅平版制作工艺。分别被省书刊印刷公司、省出版社评为先进单位。
2104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据老城镇罗窑村《罗氏族谱》考证,明万历年间(1573~1619),罗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继承先辈制作土陶器工艺,以制土陶为业。时有手工作坊(窑屋)11间,工匠4人,小工10余人,一般年产瓮1000组(每组4件),盆2000组(每组5件)...
2105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县鞋厂,为县属集体企业,1979年9月建。原址在老城南关原草制品厂。1980年迁至新城路中段北侧。1987年,主要生产设备78台,固定资产原值42万元,年生产皮鞋8700双,完成产值4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000元,亏损9万元,后并入县轻...
2106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编织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清代县衙对于编织业曾予倡导。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县令王玉堂在县城南关火神庙设立劝工局,选雇工师2名,义务培训编织人员,并到乡村教习。编织草帽、草篓、蓑衣、簸箕、条篮等,使编织业得以发展。
2107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7年,全县从事木器制作业的487人,产品多为生活器具。1948年上半年从业者减至386人。建国后,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事木器制作者逐年增加。1955年,从业者增至650人。木工匠人自发联合,组织起加工组、木工铺、木业社等。
2108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第一节农业机械,第二节工业机械,第三节军用机械。
2109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元代初期上庄炉即有红炉、白铁作坊,从事简单的农具制作。县农机修造厂(亦称喷灌机厂),为县内重点农机修造企业。原为建国铁业社,县机械厂,位于仪阳乡仪阳村南,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该厂原为公社农具厂,1975年改为县机械厂,属县集体所有制企业...
2110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元代初期上庄炉即有红炉、白铁作坊,从事简单的农具制作。县农机修造厂(亦称喷灌机厂),为县内重点农机修造企业。
2111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38年2月,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供给部集中60座红炉,在县城制军刀1500把。翌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后勤部在三区(今安临站乡)葛家台建立弹药厂,30人,日产弹体4000个。在四区(今王庄乡)郭场建立流动修械所,主要修理各种枪支、...
2112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包括三节分别是:第一节水泥,第二节水泥制品,第三节砖瓦。
2113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87年,厂区占地201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职工560人,固定资产原值1107万元,年生产水泥13万吨,产值793万元,上缴利税149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4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5428元。9056元。1987年,厂区经扩建占地13...
2114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1968年,县建华窑厂转产水泥电杆,改称县水泥杆厂,厂址在老城康王河大桥北。1970年后,县建筑部门亦自办水泥制品厂。1987年,全县水泥制品厂2个。主要产品有电线杆、压力管、输水管、楼板、檩条、砖等,年生产160万件,产值560万元,利润...
2115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 类型: 正文
境内即烧制砖瓦。采用小土窑,以柴草为燃料,烧制小布瓦和青砖。此法历代沿用。至1937年,全县有砖瓦窑27处,年生产砖、瓦约计340万块(片)。1940年,边院镇姜堂村窑主张立殿等人,引入大瓦(亦称杠子瓦)制造法,并逐渐推广。1948年,全县...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