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草编条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1000209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草编条编
分类号: TS959.2
页数: 2
页码: 378-379
摘要: 本县编织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清代县衙对于编织业曾予倡导。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县令王玉堂在县城南关火神庙设立劝工局,选雇工师2名,义务培训编织人员,并到乡村教习。编织草帽、草篓、蓑衣、簸箕、条篮等,使编织业得以发展。
关键词: 草编 民间工艺 藤编

内容

本县编织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清代县衙对于编织业曾予倡导。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县令王玉堂在县城南关火神庙设立劝工局,选雇工师2名,义务培训编织人员,并到乡村教习。编织草帽、草篓、蓑衣、簸箕、条篮等,使编织业得以发展。1908年《肥城县乡土志·物产》载:“至于削木条以编筐篮等器,剥楷劈苇若石坞之编草帽,伊家沟、朱家庄之织席者,近且日增日盛,而为制造品之大宗焉。”产品“远销于济南、青岛、烟台各商埠者,亦岁约进银万余两。” 1948年,全县从事编织业的2023户,年产草制品、条制品35万件。
  建国后,编织传统工艺得到发展。除普通粗〓席外,编有结婚、祝寿用的各式图案细〓席。
  1973年1月,县外贸局设工艺科专司编织。翌年,县成立草制品厂。1984年,汶阳、边院、孙伯、安临站、过村等地先后建草制品厂。年产地毯、提篮、坐垫等230万套,远销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年创外汇80多万美元,最高达120多万美元。
  1987年,全县编织业发展到1088户,2756人,年产编织品55万件,产值340万元。

知识出处

肥城县志

《肥城县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出版地:1992.4

本书上限起清末,下限1987年,记载了肥城县的建置沿革、自然环境、文物古迹及重大经济成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