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049 条
2022年
1049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049 条
专题知识
146条
其他
261条
动物
11条
区域
40条
医疗
16条
土地资源
32条
基础设施
11条
工业产品
27条
数据统计
31条
景区
29条
景物
9条
植物
33条
民俗
114条
民俗文化
118条
水果
16条
物产
50条
疾病
10条
矿产
1条
美食
3条
艺术
2条
蔬菜
30条

颗粒列表

共 1049 条 47 / 70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691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城市、农村群众多以杂粮、糠菜为主食,吃高粱(玉米)饼子、煎饼、窝窝头,喝稀粥(饭),细粮很少,副食稀罕;富贵人家多吃面食,品种繁多,肉类、菜蔬不断。 50~70年代,城市、农村仍以杂粮为主食;白菜、豆腐、豆芽等为城区主菜,农村多吃咸...
692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清末民国初年,城市贵人男穿长袍、马褂、甩裆宽腿裤,扎丝腿带;女着旗袍、大褂,内衣艳丽,外衣尚素。40年代,城市工作人员男穿西服、中山服、大褂、长袍,女穿旗袍、短卦、长裙;学生穿制服;农村及城市群众多穿自缝布结对襟(男)褂、斜大襟(女)褂,肥...
693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及50年代,农家多为独院,有大门、院墙、影壁墙、正屋、厨房、栏圈等。正屋居北,为主体,设一门两窗;栏圈位于大门左侧。均系土坯墙、木棂窗、木檩梁、秫秸椽、麦草顶。60年代后半期,向石基坯砖墙、玻璃门窗、苇秸椽、草(瓦)顶及石基砖墙、瓦顶...
694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50年代初,农村及部分城市家庭用柴草灶、风箱做饭,使用泥盆、瓦缸、铁铲、木勺、笊篱、铁筲、木桶、生铁锅、葫芦瓢等器具。50年代后期,城市普遍使用煤球炉。60年代,钢精、塑料器皿进入市民家庭,旧式炊具逐步淘汰。70年代,城市广泛使用蜂...
695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50年代,城市、农村宴客多用大海碗、平碟、锡酒壶、小酒盅;日常就餐用粗瓷碗(黑、白)、竹木筷。70年代,城市转向细瓷小碗,配备大小盘碟;农村多用粗瓷白碗。80年代,城市开始使用成套细瓷餐具(有布碟、汤碗、汤盘、汤匙、瓷酒壶、高脚酒杯...
696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60年代前,农村人家普遍睡土炕,少数家庭室内摆方桌、条几、椅子、板凳、橱柜等;城市多用木板床、鬃床,室内摆方桌、椅子、箱、橱等。70年代,城市时兴钢丝床、组合木床,农村逐步向铁床过渡;1978年后,镶镜大衣柜、高低柜、菜橱、书橱、酒柜、写字...
697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村,50年代前靠肩挑步行,用独轮车(木轮)、大车、地排车(死胎)运输。60年代出现马拉大胶皮车、活胎地排车和独轮车,自行车较少。70年代用拖拉机、汽车运输,自行车逐步增多。80年代,小型拖拉机进入部分农户,自行车为必备工具,少数人拥有摩托...
698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50年代前,农村用植物油灯、煤油灯照明,陶盆洗浴,火盆(烧玉米芯、谷糠)取暖,竹篮、箢子、簸箕、长布袋、瓦缸等盛粮食杂物,粗瓷茶具饮水,少数家庭有保温瓶。60年代中期,农村开始用电灯照明,铁盆洗浴,煤坯炉取暖;城区少数家庭拥有座钟、挂表。7...
699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农村媒人视男女双方家庭状况提亲,两家同意后,男家即给女家送红帖,以示订婚,再给女家送鸡、鱼、布匹等物,谓“穿柬”,后两家择日撒帖结婚。婚前,女家陪嫁桌、箱、柜、凳之类。婚日,男家用花轿迎娶,古乐伴奏。轿至夫家大门,两幼女为新娘添胭粉...
700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农村穷人丧事简陋,富人大操大办。50年代主要仪式有:(1)停尸。人死后,其子女即到亲戚家报丧,遇长辈或岁数大者叩头。家中用秫秸夹一叠烧纸插于大门外;死者口含铜钱,穿寿衣,在正室内停灵三日;富有者扎灵棚,民乐伴奏;三日之内亲友吊祭,执...
701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小孩降生后,男家即到媳妇娘家报喜。农村娘家人于第九天、十二天带鸡蛋、红糖、糯米、挂面及小儿衣物等去男家“做月子”,男家设宴款待,并回赠一定数目的红鸡蛋。城市娘家人接信后,一般近期送鸡蛋、红糖等物。亲朋闻讯后于月内携礼前去庆贺。均回赠红鸡蛋。
702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富贵家庭多兴祝寿,祝寿开始后须年年不中断进行。解放后,群众庆寿视条件改善伙食,长者接受亲人的祝贺。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祝寿活动逐步盛行。80年代,多馈赠寿糕、鱼、肉及老人喜爱食品,亲朋聚餐,场面热烈隆重。
703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逢年过节,亲朋之间互相来往,馈赠礼品,宴请宾客。50~60年代,礼品以馒头、糕点为主;70年代以来,多为烟、酒、土特产及时髦贵重物品。
704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解放前50年代,农村每年古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户户提灯笼、端牌位到村头接“家堂”;正月初一,正屋挂中堂、摆神位、设供品;正月初五到村头焚纸送祖;清明、阴历六月初六、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上坟祭拜先祖。城市部分家庭亦有春节挂中堂、摆神位、设供...
705
知识出处: 槐荫区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乔迁新居,亲友携礼前去祝贺,主人设宴招待,谓之“温锅”。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