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3470 条
2022年
1512 条
2023年
1958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3470 条
保护区
5条
公路
29条
其他
531条
制度
40条
动物
436条
动物疾病
16条
古迹遗址
18条
商业区
2条
天文
2条
居住区
17条
工业产品
763条
工业区
3条
工程
27条
建筑
9条
政府信息
15条
文化
52条
景物
115条
服饰
2条
植物
308条
民俗
116条
水文
5条
水果
26条
渡口
4条
疾病
31条
矿产
117条
税收
74条
粮食
67条
经济作物
54条
美食
46条
能源设施
17条
自然资源
60条
艺术
91条
13条
药物
88条
蔬菜
25条
财政支出
114条
铁路
1条

颗粒列表

共 3470 条 52 / 232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76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美食
亦称香蕈,闽西、闽北特产。肉质脆嫩爽滑,风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干品易于保存,便于随时食用。可作菜肴的主料或配料。分秋菇、冬菇和春菇,一般冬菇品质最佳。按外形、质量依次还可分为花菇、厚菇、薄菇、菇丁4等。
76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美食
闽西、闽北特产,福建主要外销产品。用春笋经传统制作方法加工而成,分榨、晒、熏三大类,有玉兰片、白笋干、黑笋干、笋丝干、凤尾笋、羊角笋等10多种。肉质肥厚柔嫩,纤维质丰富,色香味俱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可作菜肴主料或配料...
76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美食
又名山前芋,是槟榔芋中的上品。1985年,经贸部将其命名为“福鼎芋”并授于荣誉证书。芋身呈长椭园形,长约40公分,直径约15公分,重约1.5~2.5公斤,最大的可达9公斤,其味香酥可口。产品出口东南亚等地。
76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其他
又名陈缸酒。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就具雏形,为龙岩酒厂名牌产品。15次莸全国甜黄酒评比金质奖,被列为全国18种名酒之一。它以优质糯米和龙岩著名的新罗矿泉水为原料,用上等红曲和冬虫草、当归、肉桂、沉香等30多种名贵中药特制的药白曲...
77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其他
形成成熟的生产工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选用上等糯米,以福建古田特产红曲和白曲为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酒色金黄带褐,气味芬香,醇厚可口,略带甜味,营养丰富。陈酿的时间越长,味道越美。福州民俗,妇女“坐月子”,每天都要吃用老酒炖的母鸡,以滋补身...
771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其他
在19世纪中叶,酿酒工匠就摸索出高级甜型黄酒的酿制工艺,并将产品正式命名为“蜜沉沉”。用一年一熟的晚糯米为原料,以中药制成的白曲为糖化发酵剂。蜜沉沉在酿制过程不经高温加热工序,压榨所得的酒液直接入坛封藏。酒液晶莹透亮,清凉甜醇,容易入口,但...
77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其他
有6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具有芬香独特、发酵力强、.防腐性好的特点。按酿造时间、重量和色泽分为库曲、轻曲、色曲和市曲。库曲外表暗红,内渐淡,可供发酵酿酒;轻曲外红内白,多供制作烧酒和腌鱼;色曲质轻,内外均红,可用于食品防腐、发酵和调味;市曲色...
773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闽南地方剧种,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及台湾闽南方言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从明代起就以成熟的戏曲艺术体制和表演成为闽南语系地区最流行的地方剧种。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俗称“老戏”,分“上路”、“...
774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又名“兴化戏”,1954年,定名为“莆仙戏”。因保留着较原始的演技科介、古老的音乐腔调和丰富的剧目剧本,被称为“地方戏的活化石”。流行于莆田、仙游和惠安北部、福清南部等说兴化话的地区。 莆仙戏起源早于北宋,是在我国古代“百戏”和宫廷杂剧的基...
775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用福州方言表演的地方剧种,又名“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等福州方言区,以及闽北、台湾等地。由明清之间流行于福州一带的以方言演唱的平讲班,唱逗腔、洋歌的儒林班,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唱江湖调的江湖班等多种声腔、源流各不相同的戏曲融合而成,在...
776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也称“戈甲戏”,闽南地方剧种,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省,以及东南亚等地。明末清初,闽南民间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时,乡人常装扮梁山英雄好汉,作简短武打表演。到清代中叶,渐有故事情节,出现专业戏班,称“宋江戏”。因其剧目大都是武打戏,执戈披甲,...
777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流行于漳州、厦门、台湾等闽南方言区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区的地方剧种。明末清初,闽南的民间说唱“锦歌”和歌舞“车鼓弄”、“采茶仔”(采茶褒歌)传入台湾,经过“歌仔调”、“歌仔阵”等几个阶段,清末用闽南话演唱。20年代初歌仔戏传入闽南,后来...
778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流行于泉州一带和台湾。闽南旧俗,凡婚丧喜庆皆演傀儡戏酬神,礼仪格外隆重,故又名“嘉礼”,在诸剧种中地位最高,号称“戏头表演手段主要是线,每尊木偶的线有16-36条之多,操纵难度大。表演时一般一人操纵一个木偶,一主一辅,配合默契,宛若一人。除...
779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流行于漳州地区,用闽南方言演唱。由于道具简单小巧,艺人们把木偶装在布袋里下乡演出,所以俗称布袋木偶戏,亦称掌中戏。 据传系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自泉州传入。起初演唱梨园戏曲调,后改唱皮黄、昆曲,芗剧兴起后,又改唱芗剧曲调。擅长武...
780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 类型: 民俗
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和闽南部分地区,在台湾、东南亚也有影响。旧称“外江戏”,亦称“乱弹”。是从广东传入的徽剧脱胎出来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在闽西流行时吸收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角色分4门...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