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戏剧闽剧的情况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唯一号: 130034020220000775
专题名称: 福建省地方戏剧闽剧的情况
文件路径: 1300/01/object/PDF/1300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184.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用福州方言表演的地方剧种,又名“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等福州方言区,以及闽北、台湾等地。由明清之间流行于福州一带的以方言演唱的平讲班,唱逗腔、洋歌的儒林班,唱昆曲、徽调的唠唠班,唱江湖调的江湖班等多种声腔、源流各不相同的戏曲融合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日趋完善。 唱腔曲调分为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4大类。小调和洋歌(亦作“阳歌”)来自民间,有轻快、流畅、清新的特点;江湖调系由江西弋阳腔演化而来,其声调高亢、激越、奔放;逗腔则脱胎自官宦世家的家乐,具有委婉、典雅、细致的色彩。表演大致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圭旦、武旦等8类,丰富多彩的曲牌,使闽剧具有深厚、宽广的表现力。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二胡、头管、椰胡、唢呐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磬等。传统剧目有1300多种,题材包括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小说传奇等,《炼印》、《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珍珠塔》、《陈若霖斩皇子》,以及《海上渔歌》、《林则徐充军》、《天鹅宴》等,在剧本和表演艺术上都有新的创造。著名演员郑奕奏有“福建梅兰芳”之称。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旅游志

《福建省志·旅游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是福建省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专业分志。全志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两大部分,大体上第一、二章为旅游资源部分,其余为旅游发展部分。第一章旅游景区,各片的介绍一般先列旅游中心城市或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旅游点,然后列出其它地区的旅游点;同一地的旅游点先列自然景观为主的,再列人文景观为主的;同类景观则按其等级顺序排列。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