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析出资源
图表
人物
机构
事件
地名
专题
作品
实物
片段
任务年份
全部
214 条
2023年
214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4 条
专题知识
37条
交通
1条
公文
8条
区域
17条
景区
114条
民俗文化
37条
颗粒列表
共 214 条
9
/
15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21
碰铃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碰铃:又叫“星子”,用于抒情的慢板。
122
汤锣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汤锣:较小锣稍大,锣面扁平,用于集锦头通中的吹打部分及《秋江赶船》中老船公的唱腔部分等。
123
麻步萧江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
类型:
区域
麻步萧江位于平阳西南部,距县城10多公里,是平阳县的农渔业经济区。6月8日(农历四月廿八)南路日军因被带错路,到麻步宿夜。日军一到麻步,其警卫部队首先占领麻步山(现麻步电视台地方),并拆下麻步街的所有门板搬到江边准备架桥过江,因架桥不成,于...
124
翊庐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区域
原荫泽巷1号的翊庐,是具有江南小筑特色的典雅四合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门台上有副楹联:树培佳子弟,门对好溪山。
125
鼓词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鼓词,俗称“唱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的一大曲种,亦是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过去因为盲人操之以维持生计故又有瞽词、盲词之说。 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角度看,它和唐代变文一脉相承,至于它具体形成年代,向有两说;一说始为南宋,持此说...
126
参龙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参龙”系平阳农村(讲温州方言地方)流行的民间曲艺,据市群艺馆退休干部缪昌珍和昆阳阿龙、林崇、郑再新、夏存生、金秀侠等老人口述,参龙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主要活动地方有鳌江、昆阳、万全及原我县江南一带乡村,活动时间每年大都...
127
卖技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卖技,流行于平阳、万全、鳌江一带,是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它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史料依据。卖技的独特所在:一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民间素有“卖技不过飞云江”之说;二是有俗定的节令性,从农历正月初一唱到初三,且限于夜间;三是历来无专业艺人,不属于...
128
嘭鼓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嘭鼓又称渔鼓,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流行于平阳县西南部讲闽南话地区。 渔鼓这一曲种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一截长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下端蒙着猪油薄膜的毛竹筒。拍为一对长10厘米,由毛竹所制的竹片。艺人演唱曲目时...
129
莲花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莲花(俗称温州莲花),为浙南第二大曲种,流行于平阳等地。 温州莲花和其他莲花曲种都具有甩腔一样,温州莲花的甩腔是“二龙山”、“腊子梅”、“留子梅”、“妙同番”。 温州莲花文体为七言韵文,但平仄要求不严格,语言无统一标准,大都以本地方言演...
130
唱花鼓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唱花鼓,俗称“打花鼓”。 平阳唱花鼓艺人均为女子,以坐唱为其主要表演形式,一人演唱,以唱为主。右肩背着花鼓带,带系腰鼓垂于左腰际。演唱时,右手拿極,左手提锣,并拿锣片,肘部靠在腰鼓上,边唱边敲击锣鼓伴奏。 唱花鼓的文体以七字韵文为主,但...
131
唱龙船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唱龙船,俗称“唱龙船儿。” 唱龙船这个曲种,未知始于何时,据民间传说它是为纪念鼓词《南游》中塑造的陈十四娘娘救民收妖的功绩而形成的,因此,它的形成时间当晚于《南游》故事形成的时间。 唱龙船的艺人一般都肩背一艘木制的小龙船,走街穿巷,挨...
132
打吵儿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打吵儿”,即用温州方言表演的顺口溜,接近于今之快板。自抗日战争至建国前后比较流行,艺人经常出没在小火轮上、渡船里或走街串巷卖唱。建国后普通话日渐流行,加诸北方快板节奏较快,形式更加活泼,从而逐步取代了打吵儿。 打吵儿的表演形式极其简单,...
133
送元宝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送元宝”,又称送“金言”,时间都在正月初一至元宵,艺人挨家挨户登门送元宝,多为两人表演,一人手执两片竹板互相敲击,另一人捧着一个元宝(米制品)在一边帮腔,内容多以元宝开头的吉利语。如: 甲:元宝弯一弯, 乙:好! 甲:金银满檐间, ...
134
三句半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三句半,疑从民间传统之十七字笑话演变而来,流行于全国各地,建国后始传入平阳,从无专业艺人表演,在乡镇文艺宣传队及企事业单位文艺晚会上,多以方言演唱。一般上台表演者为四人,每人分别手执小鼓、小锣、䥽、锣,前三人每人念—句七字句或五字句台词,最...
135
畲乡民俗馆
专题
阅读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景区
畲乡民俗馆位于温州市平阳县西南部山区,这里群山环抱,茂林翠竹,四周环境十分优美。”养在深山人未识”的青街,是平阳县唯一的畲乡。(它历史悠久,据考证,唐天宝年间(742—756),周氏始祖欲纳公为避安禄山之乱,从陕西经江西迁此相土开基,演延至...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