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嘭鼓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唯一号:
113534020230000128
专题名称:
嘭鼓
其他名称:
渔鼓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14/001
起始页:
0179.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嘭鼓又称渔鼓,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流行于平阳县西南部讲闽南话地区。 渔鼓这一曲种由一人单独演唱,伴奏乐器只有一鼓一拍。鼓为一截长80厘米、直径约10厘米、下端蒙着猪油薄膜的毛竹筒。拍为一对长10厘米,由毛竹所制的竹片。艺人演唱曲目时,端坐于高处的竹椅上(以桌子搭台),将竹筒斜放在左膝盖,以左肘护住。右手拇指按住竹筒(角)下端,其余四指轻轻而有节奏地拍打蒙皮,发出“蓬!蓬!蓬”之声(故称“蓬鼓”);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则捏着一对竹片打节拍,以助气氛。渔鼓用闽南话演唱,以唱为主,表白不多,唱词基本为七言句(押韵),但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状和氛围,也间以五言句和十言句,其曲调以高昂、雄浑见长,且尾声悠长,别具一格。嘭鼓艺人用唱、表、白来表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并借助伴奏乐器一鼓、拍的轻重徐疾,跌宕多变来烘托气氛,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让听众恍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渔鼓的传统曲目有《岳飞传》、《杨家将》、《绿牡丹》、《乾隆皇帝下江南》及当地传奇故事等;现代曲目有《杨立贝》、《苦菜花》、《儿女风尘记》等,一般由艺人自编自唱。 嘭鼓的演唱方式有两种,一为门头词,一为传书。往昔嘭鼓艺人多为盲人,白天手搭妻儿肩头,走村串户唱门头词,以求施舍,另一些艺人则由地方的“头家”聘请,从黄昏开始登台演唱传书,引来青壮翁妪,端坐一堂,咪眼挠腮,醉心谛听。70年代以来,随着录音机的普及,文艺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少艺人把自己演唱的节目录在磁带上托人在街坊出售,在北港水头一带街坊、农村听众甚多,也有人手拿录音机走村串户巡回播放节目以获取收入,而直接请人演唱的则大大减少,况且现在的艺人大都年迈,后继无人,嘭鼓艺术正濒临消失。 80年代初期,县文化馆音乐干部王瑞芳,为古老的嘭鼓配了器,在音乐唱腔上进行了改进,由一人唱改为领唱、搭唱、小组唱配合,有三弦、二胡、月琴、笛子配音,使唱腔优美悦耳。但演唱者均为业余文艺骨干,不作职业演出。一般均在节庆文艺晚会或群众性的业余文艺会演时演出。县文化馆排演现代曲目《赤脚医生李小光》参加省文艺调演。腾胶镇文艺骨干于1998年创作排演了《新婚之夜》参加温州市第三届曲艺会演获得了创作三等奖,表演二等奖。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本辑包含了多篇由不同作者撰写的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如人物年谱、悼念挽联、新闻职业与大学教育、国宝追踪、往事回顾、家族传记、时代记录者、地方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