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214 条
2023年
214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214 条
专题知识
37条
交通
1条
公文
8条
区域
17条
景区
114条
民俗文化
37条

颗粒列表

共 214 条 10 / 15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136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笄是畲族妇女的头饰品,由笄栏、笄龙、笄管、笄牌、笄绊、笄须、笄帕、笄披等部件组成。笄样式有景宁(丽水、遂昌)式,浙南(平阳、文成、泰顺)闽东式之分。景宁式有牙扦,耳扒等附件,浙南闽东式冠身为一竹筒(或用竹壳编成),长约八寸,下端开一弧形缺口...
137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彩带又称花带或字带,是畲族妇女传统工艺品和装饰品(少女一般七、八岁开始学织花带),花带以蚕丝和自纺棉纱(旁厅室有纺车、圈纱篓等)为原料,经线有红、黄、紫、绿等色,纬线大多用白色。制织十分讲究,织有各种花样,带边平板,中间有山、水、虫、鱼、鸟...
138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围裙俗称“拦腰”,在以前不论男女劳动时都要围布拦腰,青色或兰色,新娘坐轿,要用有花纹的“拦腰”挂轿门。至于七色挂包、莲花童帽、兰观衫等均有刺绣,一般花边较为简易。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时,因原服饰(蓝青色)颜色较为暗淡,开始改为贴花、边,刺绣...
139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鳌江大龙,群众都称它为划大龙,它盛行于清代,民国时尚存,新中国建立后除1999年划过一次外,均未有举行。划龙时间一般均于每年元宵节开始,表演三日夜后停止。龙身长66米,宽4米,龙头大如房子,全部都用毛竹竹片和粗篾等先扎成骨架,再蒙上白布,最...
140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翻九台,台由九张八仙桌叠成,四边用竹片和麻绳等加以固定,最上层的桌上安放一个甑子,甑子上再安放一个米筛。仪式开始时,负责的“司公”或道教中某派将正式受箓的“司公”,身穿道袍,手握角螺等道具从地面第一台(即第一张桌)往上一台一台翻上去,一直翻...
141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怀溪焰火(又称花树),举行地在我县怀溪,一般三年一次,时间也在元宵节。举行前,先购来几株又大又长的毛竹,经加工后再把焰火按一定的距离一盘一盘地固定在毛竹上,然后用一根细长的引火线把焰火连接起来直到地面,再把花树竖立在溪滩空地上。时间一到,将...
142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竖幡,过去某些宫庙做大佛事时,经常在头门前竖立一株又大又长的毛竹,称为幡竹,再在幡竹尾部向下悬挂九盏灯笼和几丈长的长条白布,入夜,再将灯笼中的腊烛点燃起来,以示佛事盛大等等。
143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花龙,龙身均由竹蔑竹片做成,再蒙上白布。花龙在白布上绘上五颜六色的鳞甲及龙爪。龙头装有龙眼,嘴巴可以张动,舞龙时一人手举龙珠在龙嘴边舞动,龙嘴则跟着龙珠一张一闭,表示抢珠。花龙可到大户人家的道坛上滚舞。
144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白龙,龙身均由竹蔑竹片做成,再蒙上白布。白龙龙身也由竹蔑等做成,亦蒙上白布,但不绘采色。白龙则只能到宫庙前停放,再由参龙的艺人用锣鼓配合演唱鼓词而没作滚龙表演。
145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蓬鼓,又叫澎澎鼓,是渔鼓的一种,鼓身由直径约10厘米,长约80厘米的毛竹筒做成,一端蒙上一层猪油薄膜,演唱时,艺人背着蓬鼓一手拍着蒙皮,一手拿着长约10厘米的竹片来打拍子。演唱时以唱为主,间亦杂以少许表白⑤。
146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剪纸(纸刻版画),剪纸也为民间艺术之一,我县剪纸为中国南方剪纸的一部分,作品除取材于花鸟、虫鱼等外,竹子也为主要取材的内容,如我县艺术家叶成浩、叶采萍同志的剪纸,就时常取材于绿竹。
147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绷鼓是一项独特而复杂的民间手工艺,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绷鼓艺人李贻锥转述故老相传,绷鼓工艺最早为上古四位祖师爷共同发明:箍桶是鲁班祖师发明,箍桶用的竹篾箍是玄女祖师创造,鼓皮是轮沛(音译)祖师绷制,鼓钉则是镇针(音译)祖师独创。在平...
148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绷鼓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一道工序: 1、裁板。将木材裁减为内缘斜小、外观渐大的“料板”,做为鼓桶的原料。所用的木材以杉木为主,须自然风干后才可使用,这样不易变形。 2、破篾。取毛竹破篾后加工成篾条,用于箍鼓桶,起到固定...
149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 类型: 专题知识
“打吵”俗称:“打吵儿”,是温州民间曲艺一种,清末民初流行于温州平阳一带。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点,相似北方单口相声,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有说有唱,有问有答,唱以顺口溜为主,艺人手持两块竹片作打节拍,语言精练押韵,有三字句、五...
150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 类型: 民俗文化
“正月灯,二月纸鸢,三月麦秆作吹箫……”这是一首在温州家喻户晓的童谣,童谣中唱的“正月灯”指的就是温州民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元宵节赏灯习俗。 据史料记载,元宵赏灯活动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由佛教礼仪节日相沿成习,逐渐演变成间盛大的节日,并由...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