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元宵节赏灯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唯一号: 113534020230000150
专题名称: 曾经辉煌的元宵节赏灯习俗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16/001
起始页: 023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正月灯,二月纸鸢,三月麦秆作吹箫……”这是一首在温州家喻户晓的童谣,童谣中唱的“正月灯”指的就是温州民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元宵节赏灯习俗。 据史料记载,元宵赏灯活动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由佛教礼仪节日相沿成习,逐渐演变成间盛大的节日,并由中原扩散到全国各地。在温州,最迟在唐代,元宵花灯就已经盛行。唐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永嘉土贡竹丝灯”,可见温州的花灯当时就已闻名全国,并被当作贡品。竹丝灯,是以细篾为架,用棉纸或轻绸制作的灯笼,由于制作精巧,深受群众喜爱。南宋时温州著名学者叶适的诗句“艾褐家稠阔阔裁,抱孙携子手灯来”,描述的就是当时市民纷至沓来看花灯的热闹情景。 明代温州的元宵灯会规模更甚。据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在当时温州民间灯会时间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十三谓之试灯,十四至十六谓之正灯,十七以后谓之残灯”,到了十八才“落灯”。明代姜准《岐海琐谈》一书中,对温州的元宵灯会更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元夕张灯街市及神庙,起十二三至十七八方止。街市结盖松棚,或用欢门,神庙如仁济、忠靖、惠民、广惠诸所,以珠囊竹丝灯等华饰,角胜争奇,游观者肩摩蹱接,几无置足之地。” 到了清代,温州元宵灯会更加多姿多彩。在元宵节观灯之夜,温州全城内外,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四乡男女,扶老携幼,赶进城来赏玩花灯。这一天“到更许,城门始闭”,但南城水门仍然开尺余,小舟整夜可以出入。清代方鼎锐《温州竹枝词》中有首诗描述这一情景:“三更灯火映窗栊,宵市居然晓市同。夜禁七城都上锁,轻舟还有水门通。” 在温州各县,元宵灯会也非常热闹。民国《平阳县志》记载:“上元,通衢上结竹挂彩,夜间悬各色花灯,放花炮,装鳌山,庙宇尤盛。自十二昏起至二十夜止,游观杂沓,笙歌彻晓,卫所镇堡及巨村皆然。”在瑞安,“河乡一带赛会迎灯,惟梅岗首屈一指。是晓花篮之灯约数百盏,人物纸灯亦百余盏,极其工巧。”在永嘉,“社庙均有龙灯,沿街旋绕,名曰‘滚灯’。金鼓之声喧阗达旦,男妇杂沓。”在乐清,“里社各制龙灯,旋绕为戏,自初九至元宵,笙歌达旦。”在泰顺,“好事者为滚龙、竹马、鱼兽诸灯,沿门庆贺。”在洞头岛,则富有渔乡特色的鱼灯会,并有放水灯、放孔明灯之举。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平阳县方正印社

本书内容涵盖了知青插队落户、上山下乡运动、兵团精神、人生与科学求索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地方历史、文化、人物纪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