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鼓的工艺流程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唯一号: 113534020230000148
专题名称: 绷鼓的工艺流程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072.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绷鼓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一道工序: 1、裁板。将木材裁减为内缘斜小、外观渐大的“料板”,做为鼓桶的原料。所用的木材以杉木为主,须自然风干后才可使用,这样不易变形。 2、破篾。取毛竹破篾后加工成篾条,用于箍鼓桶,起到固定作用。 3、箍桶。将料板用篾条固定,箍成一个密不通风,找不到缝隙的圆鼓桶。 4、划皮。将生牛皮放在太阳下晒干后,根据要绷的鼓的大小需要用笔在牛皮上划样后切割下来,放在水里浸泡。 5、刨皮。生牛皮内脂肪层很厚,必须用刀刮刨去,直到约剩下0.15-0.2公分左右,且鼓皮必须削的均匀、厚薄适当,要达到中间略薄,四周渐厚,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步,制鼓手艺初学者最不容易掌握的就是这道工序。鼓皮太厚了则鼓声闷而不响,太薄了则容易破。特别是龙舟竞渡时须经过反复用力槌打的“龙船鼓”,如果绷鼓艺人技术不高的话,是没有胆量接手绷制的。而这刨皮时对鼓皮厚薄度的掌握全靠艺人丰富的经验了。 6、打洞。皮处理好后,趁其半湿半干,先在牛皮的四周边缘打洞。以便于穿上麻绳,一般鼓面直径36厘米的打56个洞,以此类推。 7、晒皮。牛皮打完洞后,穿上麻绳,在鼓桶上绞紧,使鼓皮得以拉伸成型和干燥。将鼓皮连同鼓桶一起绞紧后放在太阳下晒干正面后,再解开鼓皮,将鼓皮的反面翻转过来晒,晒皮也是一项很讲究的工序,不能随便暴晒。如果温度超过35度左右,要用树叶、稻草等遮盖鼓皮,以防晒鼓皮太“熟”,否则鼓皮容易损坏。等到两面都干燥后,鼓皮部分才算完成,可以进行绷鼓了。 8、削钉。利用晒皮的空儿,艺人用蔑刀削钉鼓皮用的鼓钉。鼓钉必须用毛竹削成,因为毛竹硬度较高,用于削制鼓钉能够顺利钉入鼓桶。同时要将鼓钉削成尖头、细腰和尾端三段,尾端是鼓钉钉入鼓桶后露在鼓桶和鼓皮外的,所以要削成五角梭状,以达到美观的效果。一般削一枚鼓钉需要十几刀,绷一面直径为36厘米的鼓大概需要鼓钉100枚左右,一位熟练的绷鼓艺人也要削两个小时左右。在鼓钉削成后,还要放在锅里先用旺火再用文火炒过。火候必须控制好,炒太焦还没怎么钉已经碎了,太青则钉不进去。 9、绷鼓。将串上麻绳的鼓皮安置在鼓桶上,然后将其木质的“鼓桥”上放上一“圆垫板”,将蒙上鼓皮的鼓桶放上去,“鼓桥”和下面的“鼓椅”中插着许多的木“鼓嵌”。鼓皮上的每7个洞穿起来的麻绳圈用一根称为“绞子”的横木棒穿过,然后将粗“鼓索”套在“绞子”两端后再穿过“鼓椅”下原已放置的木质棍状横棒“横担”,同时在粗“鼓索”中还分别插有另外的几根大小、重量相同的横木棒“绞子”。上下的“绞子”和“横担”两根横木棒经“鼓索”连接拉紧后,只需转动中间的“绞子”横木,两根木棒经“鼓索”连接拉紧后,只需转动中间的“绞子”横木,利用其旋转的力量,鼓皮自然紧密绷在鼓桶上了。而绷鼓艺人再用八磅锤或十二磅锤用力地将插在“鼓桥”和“鼓椅”中间的木“鼓嵌”敲紧实,使鼓皮更加牢牢地绷在鼓桶上。在这期间,怎么样才算绷成功了一面好鼓,还要通过按硬度和听声音两个步骤。在绷鼓过程中,绷鼓艺人一边绷,一边用手用力按鼓皮或光脚站在鼓面上踩踏,使皮革更加柔软而结实。此间,还要看鼓皮绷的松紧适宜程度进行同步调音。调音时,艺人用鼓槌敲打鼓皮,听其声音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声音太锐或太沉,就相应调节绳子的松紧度。 不过,这个古老的方法于今已有所改变,原有用绞“绞子”横棒和敲“鼓嵌”的方法绷紧绳子,既吃力又费时,现在,则采用千斤顶替代,只要摇动千斤顶,使可使鼓面紧在鼓桶上,如此一来,既省时又省力,产量亦随之提高不少,对鼓艺来说,着实为一大改革。 10、钉钉。经过如此严密的程序后,鼓就算基本上绷成了。然后,用钉钻在贴着鼓皮的鼓桶上连同鼓皮一起钻出钉孔,将已经削制好的鼓钉用锤子敲进去,将五角棱的尾端留在外面。然后用刀子削去多余的鼓皮边,一面鼓就算大功告成。 11、修饰。在制作完一面鼓后,绷鼓艺人还根据顾客需要和当地民俗,在鼓上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或者绘上龙凤等图案以及绘上“太平符”、钉上“五色布”等,同时用毛笔写上绷鼓人的“字号”。在许多情况下,像“龙船鼓”、“地震鼓”等鼓是不用上油漆修饰的,保持原始的古朴形态。如果要上漆,之前要先补土,即将石膏等原料将鼓身的小洞填平后,漆上一层底漆,待干后再补土一次,等完全干燥后才开始上色。至于颜色,一般来说,都是用大红色。有的鼓为了美观起见,还在鼓身两侧按上鼓环的。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出版者:平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了《山门顶坑剿匪战》、《试谈平阳的竹文化》、《我县历史上的中等师范教育》、《清末民初平阳留日学生考》、《顺溪镬炉的兴衰》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