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年份

全部
1182 条
2023年
1182 条

专题类型

全部
1182 条
专题知识
264条
交通
15条
区域
85条
医疗
28条
基础设施
51条
姓氏
11条
数据统计
93条
景区
175条
民俗文化
435条
物产
25条

颗粒列表

共 1182 条 16 / 79
排序: 唯一号 题名 类型
22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专题知识
河蟹面是宁河,特别是七里海一带的特色农家餐。先将面切成或拉成细条,尔后将捣碎的河蟹连同汁水过滤,滤好的蟹汤连同蟹黄放进锅内,配好佐料,加水煮沸,放进面条,再烧开。如此做法,汤汁金黄,与银丝般面条浑然一体,既有蟹美味,又有面条糯香。
22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宁河人俗称过年,宁河人民过春节,应该从进入腊月时算起。一进腊月,宁河县城乡就变成了红色的海洋,街上的年货摊支起来了,货架上摆满了年画、花炮、吊钱儿、窗花、灯笼、脸谱、石榴花、春联以及吃的、穿的、用的年货。这些年货就是要过年...
22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腊月初一,民间有“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生虱子不生病”说法。是日,多以玉米、元豆等炒熟(俗称爆米花)食之。农民一年辛苦后,从腊月初一就开始“忙年”,年味儿从此越来越浓。
22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俗名“腊八”。这天早晨,宁河境内居民多喝“腊八粥”(此粥多以黏秫米、栗子、豆子、花生仁、红枣、莲子等合煮而成),以此可避灾祛病,亦含有祈求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腊七腊八冻掉脚丫”,寓意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宁河境内...
23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过了腊月十五,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即“扫尘”。拣个晴朗天气,把家里彻底打扫一遍。打扫房屋时,先把墙上挂的字画摘下,用掸子拂去上面的灰尘,再将屋顶、房梁、墙上的尘土、蜘蛛网等掸干净,然后把家里所有的家具、器皿擦洗一遍,最后把衣服、床单、被套...
231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二十三,旧传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民间俗称“过小年”。现在极少有人往灶间贴灶神了,但吃糖瓜、吃粘饽饽的习俗流传下来,故有“二十三,糖瓜粘”民谚。
232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年画题材多以五谷丰登、莲生贵子、吉庆有余为主,也有春牛、风景花鸟、历史故事、戏剧片断等。贴年画讲究图案和位置,如贴在米囤上,象征五谷丰登;贴在水缸上,象征连年有余(鱼);贴在屋门楣上,象征长命富贵,子孙满堂。门上多贴有“富贵有余”“莲花童子...
233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吊钱,宁河人也称“挂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早期是剪子剪制而成,后来随着需求量的增大,改为套版刀刻。吊钱的形状是纵向较长的长方形,下部一般都是吉祥如意的字样和图案,上面刻有“四季平安”“阖家欢乐”“五谷丰登”“招财进宝”“恭喜发财”之类的吉...
234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宁河早期的门神都是能驱鬼镇妖的武将,如秦琼、尉迟恭、燃灯道人、赵公明,他们常被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保佑一家出入平安,寄托了人们驱邪灾、保平安的心愿。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彰显着迎福进财的心态。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
235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二十九(如果腊月二十九是腊月最后一天,腊月二十八贴春联),家家户户贴春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不仅在大门上贴春联,还在室外墙壁、器物上贴各种福条、春条,如墙上有“抬头见喜”,衣柜上有“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在猪舍,鸡鸭舍等处也...
236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为祥瑞的象征。福,人们认为是福气、福运,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也有贴福字倒贴的,意思是“福到了”。
237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三十(或腊月二十九) 宁河人有大年三十早晨祭祖的习俗(也有在腊月二十九请祖的)。家家户户的男性在家族长辈带领下,到村外祖坟,一同拜祭,请祖先之灵回家过年,俗称“请祖宗”。除夕之日,要祭祖先、祭天地。屋内设供桌,安放祖宗灵牌或悬挂祖谱。祖...
238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大年初一”,这一天男女老少都要穿戴一新,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时要作揖叩头说吉利话,相识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必相互作揖请安为礼,互道“过年好”“见而发财”或“恭喜发财”等吉庆话互致问候。这拜年的活动一直延长...
239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有的家庭仍沿袭“敬财神”的习俗,只是送柴送水的习俗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出嫁的闺女携夫、子(女)回娘家则成为定俗,故戏称正月初二为“姑爷节”。
240
知识出处: 天津市宁河县志:1979—2014 | 类型: 民俗文化
传统习俗中要吃合子,而且要供财神。自初一至初三,民间传承食俗曰“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三吃合子,与饺子皮、馅相同,但用两个圆面片合成,取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之意。正月初三,人们除走亲访友互相登门拜年,还有就是开始搭台唱戏了。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