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337条
析出资源
199条
图表
138条

知识出处

检索条件

共 337 条 5 / 23
61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描述的海阳县祭祀乐舞乐章六则。
62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清代至民国年间,本县羣众中流行的乐器有:笙、管、笛、箫、唢呐、胡琴、二胡、琵琶、月琴、三弦、鱼鼓、大正琴等。郭城于家、小庄梁家吹手帮;城里李氏鼓乐班.全县闻名。李家班李增寿(三麻)的唢呐吹起来气口匀,音色美,收放自如,吹戏出、奏牌曲,悦耳动...
63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节描述包括龙灯舞、狮子舞、花灯舞。
64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龙灯舞起源汉朝,盛行于唐、宋。本县清代始有龙灯。以臧家村、西哲阳村的龙灯巧串黄河阵为早为佳。阵内旌旗招展,灯火辉煌。入阵舞队锣鼓喧天,人欢龙跃,巧串黄河,引入入胜。龙灯分头、腹、尾各节皆用竹制而成。每节扎约4尺长的竹杆1根,作表演的握手,头...
65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清代皂P有此种文艺形式。以郭城、行村、西才苑、泊子、西小滩、辛安等村为出色。在表演上可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是刻划狮子温驯性格,有搔痒、舔毛、打滚、摆尾、抖毛等动作;武狮表演狮子的勇猛形象,有跳跃、跌扑、腾空、转挪、踢球,双狮对斗等...
66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段描述包括花灯舞起源、形势、灯舞的阵势。
67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起源本县的花灯舞,是由唐代灯棚、宋代灯市、清代舞灯演变而成。以城里的花灯舞为早为美。时当正月十四财神庙、十五城隍庙、十八火神庙的灯会为盛。
68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形式以秧歌队为基础,增添角色、内容。演出时,每人执花灯一盏,点燃蜡烛,按鼓乐节奏巧舞花灯,盘旋扭舞,灯,火灿烂,舞姿飘逸犹如火龙遨游,彩凤飘翔,盛况非凡。
69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俚曲、民歌囱古流行,具有地方色彩的《跑四川》、《送童养》、《好一朵茉莉花》、《老王婆骂鸡》,《寡妇逛灯》、《脏官方大鼻子》、《绣花灯》、《放风筝》、《贱骨头》、《要婆家》等民歌,脍炙人口,唱遍全县。“七七”事变后,抗日歌声,慷慨四起。当时的...
70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舞者手舞花灯,按照鼓乐唢呐的节奏,盘旋扭舞,多姿多彩,变化诱人。阵势有36变,主要为“燕子穿梭”、“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火龙游海”、“鸳鸯阵”、“长蛇阵”、“矮子步”、“倒连环”等。
71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县的泥塑、雕塑、剪纸等艺术具有古老的传统,出现过不少的能工巧匠:鞠凯岁(鞠老五)、赵桐岩的泥塑栩栩如生;阎敬福的木雕,宋义甫、张宽的石雕,马太中、辛英才的砖雕,玲珑剔透;王金生、李松筠的剪纸精细生动。旧时称为“俗匠”,不被重视,湮没无闻。
72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剪纸,最早是妇女用金银箔和彩色绫绢,剪成“方胜”、花鸟,贴于鬓角,以为装饰。后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剪纸、刻纸工艺。刻纸,是扎纸匠、裱糊匠用特制的利刃精雕细刻的。民国初期,埠南村王吉庆、城里杨文卿、臧家村臧殿恕等刻纸匠,技术精湛,为全县能手。...
73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春秋时期,巧匠鲁班(公输般)“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唐代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声如筝鸣”,始名风筝。  海阳的风筝始于清嘉庆末年,当时拔贡赵日霖吟《看风筝》曰:“乍见顽童牵飞鹿,疑是小儿有仙术。拈须含笑瞩目视,...
74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海阳的剪纸、刻纸,因事而异,花样翻新。图案大致有五种:(一)节日制品。过年时,以彩纸剪成“连年有余”、“四季如意”、“六路进财”、“财神上门’’等图案,悬贴门额、窗楣,贴于窗纸、墙壁。(二)结婚制品。剪成“麒嶙送子”、“喜鹊闹梅”,贴于新房...
75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 类型: 正文
本章描述包括第一节 地方科班、第二节 子弟戏、第三节 同乐处、第四节 文明戏、第五节 梨香戏社、第六节 青救剧团等。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