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风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图书
唯一号: 15052002021000680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风筝
分类号: J5
页数: 2
页码: 43-44
摘要: 春秋时期,巧匠鲁班(公输般)“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唐代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声如筝鸣”,始名风筝。  海阳的风筝始于清嘉庆末年,当时拔贡赵日霖吟《看风筝》曰:“乍见顽童牵飞鹿,疑是小儿有仙术。拈须含笑瞩目视,忽忆公输巧削竹”。更有特技是扎成小凤筝系以纸钱、彩花顺线升至大风筝,触动“弓。弩”机关,纸钱、彩花缤纷飞舞。其中赵桐岩的“四米飞机”、鞠,国华的“九尺典韦”、杨文卿的“六尺蜈蚣”,在1936年举行的风筝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战争年代,民间放风筝活动虽已停止,但八路军、解放军却利用风筝向敌据点内散发宣传品,诸如留格庄战斗,风城战斗都用风筝投放过传单。
关键词: 民间工艺 手工艺品 民间美术

内容

春秋时期,巧匠鲁班(公输般)“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时名“木鸢”。唐代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五代时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声如筝鸣”,始名风筝。
    海阳的风筝始于清嘉庆末年,当时拔贡赵日霖吟《看风筝》曰:“乍见顽童牵飞鹿,疑是小儿有仙术。拈须含笑瞩目视,忽忆公输巧削竹”。
    本县的风筝工艺精巧,种类繁多,主要有鸢,鹰、鹤、蝶、凤、虎、楼、亭、蜈蚣、金鱼、人物、花卉、月亮、八卦等百种。更有特技是扎成小凤筝系以纸钱、彩花顺线升至大风筝,触动“弓
  弩”机关,纸钱、彩花缤纷飞舞。
    清末和民国中叶,放风筝遍及全县,技巧较前提高。当时的扎风筝巧匠有城里的鞠凯岁、鞠国华、杨文卿、赵桐岩;臧家的臧殿恕;埠南的王吉庆;姜家庄的姜建国等,他们扎的风筝凌空飞舞维妙维肖。其中赵桐岩的“四米飞机”、鞠,国华的“九尺典韦”、杨文卿的“六尺蜈蚣”,在1936年举行的风筝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
    战争年代,民间放风筝活动虽已停止,但八路军、解放军却利用风筝向敌据点内散发宣传品,诸如留格庄战斗,风城战斗都用风筝投放过传单。

知识出处

海阳县文化志

《海阳县文化志》

本书记述的是1735年到1985年海阳县文化发展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