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类型

全部
793条
人物
511条
机构
49条
事件
157条
地名
2条
专题
24条
作品
50条

检索条件

共 793 条 49 / 53
721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其他
对每个字的书写要有意念,落笔要胸有成竹,收笔要毫不含糊,像铁匠从烘炉中取出的铁板一样,不能有半点犹豫,干脆利落,几下形成。否则,易出现呆板,没有神韵。
722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其他
也就是说有不少笔画,特别是横和竖,落笔应是藏锋逆入为蚕头,回锋收笔时(或右或下)切忌出现顿挫或蚕头痕迹。如果在横画的左和右。在竖画的上和下均是蚕头,这就犯了大忌。有的初学隶书者,回锋收笔不得要领,重复回锋,越重顿头越大,很容易出现一个笔画中...
723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其他
一个字里面只能出现一处燕子尾巴,繁体“飞、戋”等个别字可有两处燕尾,''学、字、石”等极少数字可不出现燕尾,其它的字一定要对燕子尾巴的安排恰到好处,切忌一个字中出现多处燕尾,就是指燕不双飞。
724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京剧是我县历史上较早的剧种之一,1923年,武家洼村就能演唱京剧。1934年,沂城衙门前的王士和、尹瑞祥就搭班演唱京剧。抗战时期,院东头、朱位、黄山、王家庄子等地的业余京剧团相继成立。解放后,京剧逐步遍及全县,有京.剧古装戏衣的单位有武家洼...
725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清末,张堵坞 地主四箱主,请沂南县岸堤村张祥贵传授弦子戏,成立了“双路班”弦子戏剧团。民初,武家洼又请张祥贵教唱弦子戏,成立了“玩友班”弦子戏剧团。随后,九山官庄、姜家坪又开始学唱弦子戏,在上述弦子戏剧团的影响和传授下,弦子戏在我县成为一个...
726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也称拉呼腔,遍及全县,但在姚店子、院东头、黄山三乡镇尤为普遍,并有不少拉魂腔剧团,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到外乡收费演出。常演的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三贤》、《二贤》、《下西歧》、《五台山》、《钥匙记》、《四平山》、《闹...
727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流行于山东东部,是在民间演唱“肘鼓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我县茂腔分布在何家庄子、官庄两个乡,以青龙沟业余茂腔剧、团的演出水平较高,在全县农民文艺会演中,多次演出,新编茂腔戏《提款》、《山村新貌》均获创作奖和表演奖。 茂腔唱腔为板腔体结构,有...
728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成,传入我县的时间较晚,外地吕剧团来我县演出,加之放映吕剧戏曲片电影的影响,从1956年起,农村业余剧团始演《小姑贤》、《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等小吕剧,唱腔简单,只会用慢四平、二板两种唱腔。1970年,县毛泽东思...
729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山东曲种之一,分南、北、东三路,我县流行的皆为南路琴书,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和扬琴。我县有证琴书艺人达16名,演唱的传统曲目有《大明英烈》、《呼延庆征南》、《小八义》、《包公案》、《随唐传》、《响马传》、《月唐传》、《回龙传》、《薛礼征南》、...
730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在我县广为流传,我县有证渔鼓艺人11人,其中李顺、张玉秀演唱水平较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嗓音宏亮、高亢,吐词清晰,加上简板明快,击鼓灵活,节奏性强,很受观众欢迎。在我县演唱的渔鼓书目中主要有《绿牡丹》、《水浒传》、《小八义》、《包公案》、《金...
731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我县从五十年代始有评书艺人,发证评书艺人有5人,论说唱水平和书目丰富要数刘顺平和王兆坤。主要的曲目有《三侠剑》、《济公传》、《明英烈》、《小五义》、《包公案》、《王鼠闹东案》、《林海雪原》等。
732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又叫光光书,艺人称为“荷叶吊板”或称''唱荷叶的”。据传,清朝嘉庆时由乞丐沿门乞讨的唱调演变而成。我县落子老艺人王京兰(女)回忆:她原籍费县,1925年出生,她的母亲尚美桂自幼跟其父学唱落子,她的父亲王文祥于民国初年学唱山东落子。王京兰十一...
733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流行于鲁东北地区的一种鼓词类曲种,表演方法起初敲板击鼓一人演唱,后加入三弦伴奏。我县演唱东路大鼓的只有姚店子镇黄德义一人,他生于1891年,十四岁开始学书,后拜临朐县杨得胜为师。他唱腔高亢,道白清晰,加之鼓板熟练,节凑感强,每到一地演唱,很...
734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抗战时期兴起。秧歌在我县广为流传,每逢喜事或过年过节,敲锣打鼓扭秧歌,给烈军属送光荣灯、挂光荣匾成为习惯,人民军队打了胜仗,开庆祝会,也敲锣打鼓扭秧歌。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人数不等,腰系彩绸,手执彩绸随曲扭动,舞步多为进三步退一步,走十字步...
735
知识出处: 沂水县文史资料第九辑 | 类型: 艺术
抗战时期兴起,在我县广为流行,打花棍男女各半,以十二人为宜,身着彩衣,手执花棍,边打边唱,队形变化有圆形、直排和交叉等,伴奏多用二胡、笛子。前奏和队形变化时,加锣鼓伴奏。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