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条件

与 “彭泽县” 相关
共 1095 条 62 / 73
91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与春节、端阳并称为三大节日,全县各地均有吃月饼、糍粑的习惯。中秋之夜、有赏月遗风。家家户户举行家宴,颇为丰盛。儿童则搜集破砖碎瓦,迭成宝塔,内点火烛,通体光明,名曰“拜月塔”。这一日,游子归乡,家人团聚,故亦有“团圆节”...
91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名重九节,过去一般读书人,常于此日结伴登高,摘菊花,插茱萸,佩药囊,避免灾难。有的还吟诗作赋,以为风雅。农民多于此日以绿豆和米,磨浆煎成薄片称为豆粑,或做蒸米粑,小吃一顿,以示过节。民间谣谚云:“重阳过后无时节,一朝雨来一...
91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民间设羹饭祀祖先,举行冬祭。古代人认为冬至日是“一阳复始”,从这天起日晷渐长,生机孕发,故对冬至日重视。
91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农事稍闲,农家婚嫁,多在此月,初八日称为“腊八”,一般都是此日为喜庆吉日。民间则喜合瓜果豆米煮粥,名“腊八粥”,相传吃了此粥,除寒保暖,祛病延年。
92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取除旧布新之意。居民家家户户、洒扫庭院,张贴春联年画。至夜设馔祭祖,傍晚多有携酒肉上祖坟拜谒的,名为“送岁”。长辈对家中儿童赐以金钱,名曰“押岁钱”。午夜,各村铳爆齐呜,将家中前后门关上,名曰“封财门”。关门后,家...
921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建国前婚嫁,有一套旧礼仪,一般由媒人先向男女双方介绍情况,从中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登门相亲,女方就机选婿。女家看中男方,即煮面点招待,男方同意即将面点吃完,算是双方“心许”。过数日,男方将自己鞋样送去,女方照来样做鞋赠男方,叫“押样”...
922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旧俗人死之后,烧纸钱纸褡,叫烧“下床钱”。尸体停放在门板上,择时入殓,叫做“进材”。讲究棺木,乐意土埋,有“亡人得土为安”之说,亲朋哭吊,送挽联祭幛,服丧者一律穿戴白色衣帽;死者的妻子、儿女、媳妇,在白布衣帽上还要加上粗麻、以示重孝(由于旧...
923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瓜皮帽,形如剖开的半边西瓜皮壳,由半硬衬长三角形的布块,拚缝而成。共六块,帽顶中心配有玻璃圆珠、陶瓷圆珠或丝带编织而成的帽蒂。富贵之家,甚有用朱红、翠绿、墨黑不等颜色的珠宝为帽蒂者,帽面一般采用黑缎或细布制作,帽口镶滚二三分宽缎边或布边,帽...
924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毡帽钵,状如钵,用毡制成,两侧有能开能合的护耳洞,前额有帽檐,精制的还镶有金色帽边。
925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礼帽,用毡呢压制而成,形如反扣的宽沿面盆,戴用时将帽顶正中压成一条凹形小槽,再将朝额前方摆成左右小涡,便于取戴。
926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狗钻洞,又名猴头帽。以线纱或毛线针织而成,套住头部,露出眼口。由于戴上颇似假面具,故又称“马虎”帽。
927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风帽,用绸缎呢绒或细布制成,有棉、夹二种,帽顶似斗笠,顶上有布拖至背心,有左右护耳,用扣子或带子系于颏下,多为老年男子出外兜风之用。
928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两块瓦,又名额子帽,用绸或布剪成鱼肚形二块,一端连缀,中镶珠子,两尾有系带,平放八字,帽两侧金银蝙蝠或蝴蝶,边底挂银链银铃,走动时叮〓作响,此帽为旧时妇女所喜用,能护耳部又能遮住太阳穴,老年妇女则除却金银饰物,只在中层铺以棉絮,作为暖帽。
929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凉帽,幼儿专用,用彩色绸布加以硬衬,制成圆箍形,上下滚边,两边绣花,正中缀有“长命富贵”、“莲生贵子”或“福禄寿喜”等字样的银牌或铜牌,并带有小银铃,上配彩色绒球等,此帽适宜婴儿春秋二季使用,因无帽顶,故称凉帽。
930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 类型: 民俗文化
兽头帽,用绸布加衬制成,形如狮、虎、狗、猫头相,顶前有一对竖耳,正面绣有“四兽”眉眼口鼻,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并配有银饰,适宜幼儿冬季戴着。

颗粒分类统计

关键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