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图书馆
九江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九江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婚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唯一号:
140534020230000561
专题名称:
婚嫁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55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建国前婚嫁,有一套旧礼仪,一般由媒人先向男女双方介绍情况,从中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登门相亲,女方就机选婿。女家看中男方,即煮面点招待,男方同意即将面点吃完,算是双方“心许”。过数日,男方将自己鞋样送去,女方照来样做鞋赠男方,叫“押样”。男方得到新鞋,即向女方赠金若干,名曰“聘金”;另送金银首饰衣物,名曰“聘礼”,或曰“行礼”。 行礼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择吉完婚。完婚之日,新娘轿入村口,新郎拦轿,揭开新娘头盖,用毛笔蘸红在新娘两眉之间点一“吉祥痣”,叫做“点妆”。入室,红烛高烧,先拜祖先父母,后夫妻交拜,叫做“拜堂”。新娘由女嫔伴入洞房,村中儿童齐集新房,向新娘笑闹为乐。当晚盛宴,名“花烛筵”。宴后,村中能歌会唱的齐集新房内,敲锣打鼓,弹奏管弦,高歌浅唱,恣意取乐,名曰“闹新房”。 闹新房完毕,退出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安寝。午夜,邻里青年设法要将新郎新娘衣物悄悄偷去,主家拿出糖果、香烟将衣物赎回,名曰“偷新房”。俗传“偷发偷发,越偷越发”。 女子出嫁,一般用轿,(建国后以马、汽车取代)贫素之家,用二人抬的青布盖轿,俗称凉轿;富豪之家,则用四人抬的彩轿,俗称官轿,另有箱柜盆桶衣被等妆奁,则由男方派人随轿抬去,妆奁多少,以家境贫富而殊。 嫁女在上轿之前,家人围哭,叫做“哭嫁”。俗传“哭发、哭发”,认为哭者愈多,婚后就会愈加兴旺。哭毕,跪辞祖先父母,此时父亲将一朵大红花插在女儿发髻之上,然后由亲兄弟抱负上轿,父亲跨门槛锁上轿门,取早生跨门子之意。旧俗结婚第二年,新娘须回娘家住一年,名曰“回门”。回门期间生子,名曰“跨门子”。 抗日战争后,男方用现金下聘礼者较为少见,上述陈规陋俗,繁琐复杂,逐渐被淘汰。建国后,废除买卖和包办的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结婚前只须申请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寡妇再嫁,男到女家,逐渐增多,但边远乡村,封建婚姻的现象,仍然存在。70年代后期,男女双方,日尚虚荣,女方索取高额聘礼和高档礼品,华丽衣饰者,为数不少。男方讲究排场,大摆筵席,接受贺礼者,亦常有所见。 近年政府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俭朴节约,茶点招待。集体结婚,礼仪从简。社会上逐渐推行,但尚未形成新风。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