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唯一号: 140534020230000561
专题名称: 婚嫁
文件路径: 1405/01/object/PDF/1405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055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建国前婚嫁,有一套旧礼仪,一般由媒人先向男女双方介绍情况,从中撮合。双方家长同意后,男方登门相亲,女方就机选婿。女家看中男方,即煮面点招待,男方同意即将面点吃完,算是双方“心许”。过数日,男方将自己鞋样送去,女方照来样做鞋赠男方,叫“押样”。男方得到新鞋,即向女方赠金若干,名曰“聘金”;另送金银首饰衣物,名曰“聘礼”,或曰“行礼”。 行礼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择吉完婚。完婚之日,新娘轿入村口,新郎拦轿,揭开新娘头盖,用毛笔蘸红在新娘两眉之间点一“吉祥痣”,叫做“点妆”。入室,红烛高烧,先拜祖先父母,后夫妻交拜,叫做“拜堂”。新娘由女嫔伴入洞房,村中儿童齐集新房,向新娘笑闹为乐。当晚盛宴,名“花烛筵”。宴后,村中能歌会唱的齐集新房内,敲锣打鼓,弹奏管弦,高歌浅唱,恣意取乐,名曰“闹新房”。 闹新房完毕,退出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安寝。午夜,邻里青年设法要将新郎新娘衣物悄悄偷去,主家拿出糖果、香烟将衣物赎回,名曰“偷新房”。俗传“偷发偷发,越偷越发”。 女子出嫁,一般用轿,(建国后以马、汽车取代)贫素之家,用二人抬的青布盖轿,俗称凉轿;富豪之家,则用四人抬的彩轿,俗称官轿,另有箱柜盆桶衣被等妆奁,则由男方派人随轿抬去,妆奁多少,以家境贫富而殊。 嫁女在上轿之前,家人围哭,叫做“哭嫁”。俗传“哭发、哭发”,认为哭者愈多,婚后就会愈加兴旺。哭毕,跪辞祖先父母,此时父亲将一朵大红花插在女儿发髻之上,然后由亲兄弟抱负上轿,父亲跨门槛锁上轿门,取早生跨门子之意。旧俗结婚第二年,新娘须回娘家住一年,名曰“回门”。回门期间生子,名曰“跨门子”。 抗日战争后,男方用现金下聘礼者较为少见,上述陈规陋俗,繁琐复杂,逐渐被淘汰。建国后,废除买卖和包办的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双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结婚前只须申请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寡妇再嫁,男到女家,逐渐增多,但边远乡村,封建婚姻的现象,仍然存在。70年代后期,男女双方,日尚虚荣,女方索取高额聘礼和高档礼品,华丽衣饰者,为数不少。男方讲究排场,大摆筵席,接受贺礼者,亦常有所见。 近年政府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俭朴节约,茶点招待。集体结婚,礼仪从简。社会上逐渐推行,但尚未形成新风。

知识出处

彭泽县志

《彭泽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书记述全县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除卷首概述、大事记和卷末附录外,全志设23卷,计69章236节,上限一般起于1840年,下限为1985年。

阅读

相关地名

彭泽县
相关地名